毛泽东同志的《整顿党的作风》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深刻剖析了党内存在的学风、党风、文风问题,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核心任务。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学习此文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深刻启示。以下是几点心得体会:
一、理论联系实际:破除教条与经验的双重桎梏
毛泽东指出,主观主义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极端:前者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后者轻视理论固守局部经验。例如,革命时期“左倾”和“右倾”错误的根源,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未能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在当今工作中,这种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某些干部机械执行政策,忽视基层实际需求;或仅凭个人经验决策,缺乏科学分析。学习此文启示我们:
1. 以问题为导向:理论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需深入调研,避免“本本主义”。
2. 动态调整方法:政策执行需因地制宜,如乡村振兴需结合地方资源禀赋,而非一刀切。
3. 培养“真理论家”:如毛泽东所言,真正的理论家应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中国问题”,这对干部的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反对宗派主义:凝聚团结与民主的力量
宗派主义的危害在于破坏党内团结、脱离群众。毛泽东强调,党内宗派主义表现为“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党外则表现为轻视党外人士。例如,革命时期某些干部排斥知识分子,导致革命力量分散。
当前,这种现象可能演化为部门利益至上、官僚主义盛行。需做到:
1. 强化大局意识:摒弃部门壁垒,如跨部门协作中需以整体目标为导向。
2. 践行群众路线:警惕“官本位”思想,如基层治理中应倾听民意,避免“替民做主”。
3. 构建监督机制:通过民主评议、公开透明的工作流程,防止权力滥用。
三、整顿文风:从形式主义到务实表达
“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载体,表现为空话套话、形式主义文风。毛泽东批评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并指出其危害在于掩盖真实问题。
当下,文风问题仍存在于汇报材料“注水”、会议冗长低效等现象中。改进方向包括:
1. 精简务实:文件应突出重点,如用数据代替空泛描述。
2. 创新表达方式:善用新媒体、可视化工具提升沟通效率。
3. 强化问责:对形式主义问题公开批评,如某地通过“减负清单”压缩无效会议。
四、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
毛泽东提出整顿作风的两条宗旨——“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强调既要严肃纪律,也要教育挽救。这一原则对当前纪律教育仍有指导意义:
1. 制度约束:如建立廉政档案、定期作风评议,形成常态化监督。
2. 教育先行:通过典型案例警示(如反腐纪录片)与先进榜样引领(如焦裕禄精神)结合。
3. 容错纠错:对非原则性错误给予改正机会,激发干部担当精神。
五、个人实践启示:从思想到行动的全方位改进
1. 思想层面:树立正确价值观,如某干部在作风整顿中反思“权力观偏差”,重拾为民初心。
2. 工作层面:注重实效,如某单位通过“一线工作法”推动干部下沉解决民生问题。
3. 生活层面:严于律己,如抵制享乐主义,保持艰苦奋斗本色。
《整顿党的作风》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跨越时代的治理智慧。它启示我们: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力所在,需常抓不懈。新时代背景下,唯有将理论联系实际、团结凝聚力量、务实创新表达、完善制度保障相结合,方能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