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点亮生命的奉献者】
一支普通的红蜡烛,没有霓虹灯的绚丽,没有太阳的耀眼光芒,却在黑暗降临时挺身而出。当停电的夜晚,它用微弱却坚定的火苗驱散恐惧,烛泪无声滑落,一寸寸缩短身躯,却一寸寸延伸光明。
这让我想起每天伏案批改作业的老师。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清晨第一个到校,夜晚最后一个离开;粉笔灰染白双鬓,教案本写满心血。即使生病,他们仍坚持站在讲台上,用知识照亮学生的未来。正如古诗所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用毕生精力诠释了“奉献”二字的分量。
【松树:风雪中的钢铁战士】
寒风呼啸的冬日,百花凋零,唯有松树傲立雪中。它的针叶如铠甲般坚硬,枝干似铁铸般笔直,即便积雪压身,也绝不弯腰。
这让我想起边疆的边防战士。他们驻守在高山雪原,面对刺骨寒风和缺氧环境,始终挺直脊梁。训练时,他们像松树般坚韧;巡逻时,他们如松树般执着。一位战士曾说:“只要祖国需要,我愿做一棵永远不倒的松。”他们的坚守,换来万家灯火的安宁。
写作技巧点拨
1. 结构:采用“引出事物—描写特性—联想人物—升华主题”的框架,层次分明。
2. 对比与排比:如“没有霓虹灯的绚丽,没有太阳的耀眼”,强化事物特点。
3. 引用诗句:增加文化底蕴,如用古诗或名言点题。
4. 细节刻画:通过“烛泪滑落”“针叶如铠甲”等具象描写增强感染力。
学生可借鉴以上结构,选择梅花(逆境中的坚持)、仙人掌(顽强奉献)等物象展开创作,通过环境描写(如风雪、酷暑)凸显品质,再联系消防员、环卫工等群体,实现借物喻人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