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节的基本信息
1. 时间与别称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
2. 起源与传说
纪念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百姓划船投粽以祭。
龙图腾祭祀:源于古代百越族对龙的崇拜,以龙舟竞渡、投粽祭祀龙神。
纪念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后人于五月五日纪念。
孝女曹娥:东汉少女曹娥投江寻父,形成纪念孝道的习俗。
3. 文化地位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节日。
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1. 赛龙舟
源于驱散鱼群保护屈原遗体的传说,现发展为竞技活动,象征团结与祈福。
部分地区保留祭祀仪式,如广东“请龙”、湖北秭归唱龙船歌。
2. 食粽子
粽子用糯米、粽叶包裹,馅料南北各异:北方多为甜粽(枣、豆沙),南方以咸粽为主(鲜肉、蛋黄等)。
起源与投粽祭屈原相关,现为节日必备食品。
3. 挂艾草与菖蒲
艾草和菖蒲被认为可驱邪避瘟,常悬挂于门楣,或制成艾人、艾虎。
4. 佩香囊与五色丝线
香囊内装草药,用以驱虫祈福;五色丝线(青、红、白、黑、黄)系于手腕,象征吉祥。
5. 其他习俗

画额:用雄黄酒在儿童额头画“王”字,寓意镇邪。
饮雄黄酒:传统防疫方式,部分地区保留此俗。
斗草、射箭:古代娱乐活动,现多见于民俗体验活动。
三、现代发展与特色活动

1. 文化创新
手工体验:制作艾草花束、香囊、纸龙舟等,融合传统与现代创意。
主题游园会:如汉服巡游、亲子包粽比赛、无人机灯光秀。
2. 国际影响
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吸引全球选手,成为文化交流盛事。
3. 法定节假日
2025年端午节放假安排为5月31日(周六)至6月2日(周一),共3天。
四、文化意义
端午节承载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崇拜、忠孝精神及健康祈福的文化内涵。其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防疫智慧(如挂艾草、饮雄黄酒),还通过龙舟竞渡、食粽等活动强化了集体认同与文化传承。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地区的特色习俗或活动案例,可参考相关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