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商鞅立木为信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为取信于民,在城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承诺谁能将其搬到北门便赏十金。因众人怀疑,他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最终有人搬木,商鞅兑现承诺,此举树立威信,使变法顺利实施。
2. 曾子杀猪教子
曾子妻子哄儿子称回家后杀猪,曾子却真的杀猪。他认为父母言行直接影响孩子,欺骗会破坏信任,必须以身作则。这一故事成为诚信教育的典范。
3.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季布以信守承诺闻名,民间流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他因诚信在危难时得到友人冒死庇护,后受汉朝重用。
4. 韩信报恩
韩信幼时贫困,受漂母接济,承诺日后报答。功成名就后,他寻得漂母并以千金相赠,践行诺言。
5. 晏殊诚实应试
北宋晏殊十四岁参加科举时,发现考题曾练习过,主动要求更换题目。皇帝赞赏其诚实,赐他“同进士出身”。
6. 皇甫绩守信求责
皇甫绩因未完成作业主动请求受罚,表兄们代外公责打他。他以诚信立身,最终成为隋朝重臣。
7. 济阳商人失信丧命
商人遇险时承诺渔夫重金获救,事后反悔。后再次遇险无人相助,因失信而亡。
8. 林肯反对奴隶制
青年林肯目睹黑奴被拍卖的惨状,立誓推翻奴隶制度,最终推动美国废奴运动。
9. 宋濂借书守信
宋濂家贫借书,严寒中连夜抄写按期归还。他认为失信是“不尊重他人”,终成明代大学者。
10. 李苦禅焚画践诺
画家李苦禅因未及时为老友作画,得知其病故后连夜补画并焚毁,以示对承诺的重视。
诚信的成语典故(简短)
1. 一诺千金
季布因守信闻名,承诺重于黄金。后形容诺言的分量极重。
2. 曾子杀猪
曾子为兑现妻子随口承诺,杀猪教子,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3. 立木为信
商鞅通过搬木赏金建立公信力,成为取信于民的经典案例。
4. 徙木为信
公孙鞅(一说商鞅)以搬木赏金证明诚信,推动改革。
5. 尾生抱柱
尾生与女子约桥下相会,洪水至仍守信等待,抱柱而亡。
6. 一言九鼎
毛遂说服楚王援赵,平原君赞其言论“重于九鼎”,形容承诺的权威性。
7. 退避三舍
晋文公重耳流亡时承诺楚王“退避三舍”,后兑现诺言,体现诚信与军事智慧。
8. 言而有信
曾子以杀猪行动证明“言必信”,成为诚信的代名词。
9. 李苦禅焚画
李苦禅为弥补失信,焚画祭友,展现对诺言的敬畏。
10. 宋濂守约
宋濂冒雪赴约求学,以“信用重于生命”践行诚信。
以上故事与成语涵盖个人品德、治国理政、家庭教育等多维度,展现了诚信在不同历史场景中的核心价值。欲了解更多细节,可查阅相关文献或历史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