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受到广泛关注。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结合多地实践经验,总结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参考。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1.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文化阵地覆盖扩大:多数乡镇建成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设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图书室、健身器材等设施。例如,某县实现县乡村三级文化站全覆盖,并建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示范点。
数字化服务拓展: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乡村电影放映、数字图书资源下沉,部分地区依托“农家书屋”提升村民阅读率。
2. 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
传统民俗焕发活力:灯彩、戏曲、庙会等民间活动成为文化亮点。如某县以“石城灯彩”非遗项目为核心,组织节庆巡游,吸引游客并增强文化认同。
送文化下乡常态化:主导的送戏、送电影、送图书活动覆盖率高,部分乡镇年均放映电影超2000场,惠及数十万村民。
3. 乡风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村规民约引导新风尚:多地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规范婚丧嫁娶消费,倡导节俭文明。
文明评比激发参与:通过“星级文明户”“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促进道德建设与村民自治结合。
三、存在问题
1. 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
县乡财政压力大,文化投入远低于实际需求,边远村设施陈旧,活动场地匮乏。
城乡文化资源分配不均,部分行政村文化活动室仅存于“示范村”,多数村庄依赖学校场地开展活动。
2. 人才队伍薄弱,专业能力欠缺
基层文化站人员老龄化严重,专业培训不足,部分乡镇文化干部身兼数职,难以专注文化工作。
民间文艺团队缺乏年轻血液,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3. 文化服务与需求错位

活动形式单一,多以节庆演出为主,日常文化活动匮乏,难以满足青年群体需求。
农民参与积极性低,部分留守老人观念保守,对现代文化接受度不高。
4. 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乡土文化挖掘不深,文旅融合程度低,未能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策建议
1. 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支持
将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项目。
推广“+企业+村民”共建模式,如某乡通过企业冠名赞助文艺活动,实现多方共赢。
2.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
重点扶持边远村建设多功能文化广场、数字文化站,推动“一村一特色”文化阵地建设。
整合闲置校舍、祠堂等场所,改造为文化活动室,提升利用率。
3. 培育人才队伍,激发内生动力
实施“文化能人”培养计划,选拔年轻干部参与专业培训,建立县乡文化人才交流机制。
支持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组织民间文艺团队参与省市级展演,提升影响力。
4. 创新文化服务形式,促进多元融合
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如打造民俗体验村、非遗工坊,吸引游客并增加村民收入。
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乡村文化,如直播传统手工艺、线上文化课堂,扩大覆盖面。
5. 深化移风易俗,提升文明素养
通过“积分制”“红黑榜”等激励机制,引导村民参与文明创建。
常态化开展“文化夜校”“农民读书会”,提升村民科学文化素质。
五、总结
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需以政策为引领、资金为支撑、人才为保障、创新为动力,构建主导、社会参与、村民共建的多元格局。通过挖掘乡土文化、完善服务体系、激发群众参与,方能实现乡村文化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