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获奖案例精选
1.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课时设计(张鸣,济南市一等奖)
创新点:围绕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主线,整合历史大概念“追求民主共和的探索”,设计六大任务群,通过辩证分析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历史解释能力。
方法:采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结合地方史资源,增强学生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
2. 《汉朝兴衰的智慧课堂实践》(黎彬,株洲市一等奖)
技术融合:以“乱民而亡、利民而兴、夺民而衰”为主题,运用智能终端设备实时展示学生成果,提升课堂互动性。
设计亮点:通过朗读汉朝诗歌、分析政策影响,强化时空观念,并结合法制建设与民族政策深化家国情怀。
3. 《辛亥革命:伟大而艰辛的探索》(南宁市一等奖)
主题架构:以“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的探索”为核心问题,通过史料对比(如《马关条约》与革命纲领)引导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事件。
成果:学生完成历史小论文,论证辛亥革命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4.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设计(谢红改,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素养培养:通过孙中山早期活动与同盟会成立等史实,结合视频、地图等多元史料,培养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
情感渗透:突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人物的时代责任。
二、获奖案例共性特点
1. 核心素养导向
注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素养的整合,例如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或“三国鼎立形势图”强化地理关联。
2. 教学方法创新
辩论与角色扮演:如评价汉武帝的功过,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课堂辩论形成客观史观。
项目式学习:如《自制豆芽机》结合科技史,以跨学科实践深化对古代农业技术的理解。
3. 技术融合与资源开发
利用智慧课堂技术(如实时反馈系统)或地方史资源(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案例),增强课堂沉浸感。
4. 评价机制多元化
采用“课前预习评价+课堂表现积分+课后拓展任务”的综合评估,例如通过历史剧表演、主题手抄报等形式检验学习成果。
三、设计建议与趋势
1. 跨学科整合
参考苏州有效教学案例,如“太空种子培育项目群”融合生物与历史,探索科技史教学新模式。
2. 课程思政融入
如长三角“四史”教学案例,通过战争等主题反思民族复兴,将历史经验与现实发展结合。
3. 聚焦争议性问题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双重影响”),引导学生基于史料提出个性化解释。
案例资源推荐

教学视频:全国赛课特等奖实录(如《三国鼎立》《探寻新航路》)提供直观参考。
书籍:《长三角历史师范生课程思政案例集》收录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范例,含专家点评。
以上案例可通过各地教育局官网或教研平台获取详细设计文本。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学情,灵活借鉴其框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