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前的忙碌与期待
家乡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便拉开序幕。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扫尘”,寓意“辞旧迎新”。奶奶常说:“尘”与“陈”谐音,扫去灰尘,便是扫去一年的晦气。全家人分工合作,擦窗户、拖地、整理房间,连角落里的蜘蛛网也不放过。清扫后的屋子焕然一新,红灯笼、春联、福字逐一登场,火红的色彩映得整个院子喜气洋洋。妈妈还会提前腌制腊肉、灌香肠,厨房里飘出的香气勾得我直咽口水。
二、除夕夜的团圆与热闹
除夕当天,贴春联是重头戏。爸爸踩着梯子贴对联,我负责递胶水。红底金字的对联上写着“春风入户添新福,岁月更新福满门”,寄托着对新年的期盼。傍晚,年夜饭的香气弥漫整个屋子:清蒸鱼象征“年年有余”,圆溜溜的丸子寓意“团团圆圆”,饺子皮里还藏着,谁吃到就能“财运亨通”。全家人围坐桌旁,举杯祝福,欢声笑语中夹杂着电视里春晚的歌舞声。午夜十二点,鞭炮声震耳欲聋,烟花在夜空中绽开五彩斑斓的花朵,我和弟弟捂着耳朵尖叫,却笑得比谁都欢。
三、大年初一的喜庆与传承
初一清晨,我穿上新衣,跟着父母去拜年。村口的老槐树下,舞龙队早已热闹开演:金鳞闪烁的巨龙时而盘旋如云,时而腾空跃起,龙珠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赢得阵阵喝彩。长辈们笑盈盈地递来压岁钱,红包上印着“平安吉祥”,塞进口袋时仿佛揣着一整年的福气。午后,庙会上人声鼎沸,糖画师傅用糖浆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生肖,捏面人的老爷爷手一搓一捻,孙悟空便活灵活现。我舔着棉花糖穿梭在人群里,只觉得连空气都是甜丝丝的。
四、元宵节的尾声与回味
正月十五,春节的余韵仍在延续。奶奶煮的汤圆软糯香甜,咬一口,黑芝麻馅儿流淌出来,像吞下了一轮圆月。村里的灯笼挂满枝头,猜灯谜的孩子叽叽喳喳,舞狮队踩着锣鼓点翻滚跳跃,红绸缎在夜色中翻飞如浪。直到灯笼渐暗,鞭炮声歇,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但那份团圆的温暖、热闹的烟火气,早已深深烙进记忆,成为我对家乡最浓烈的眷恋。
写作技巧点拨:
1. 详略得当:重点描写除夕和初一的场景,略写元宵节,突出节日高潮。
2. 感官描写:用“糖浆的甜香”“鞭炮的轰鸣”“烟花的绚丽”等调动视觉、听觉、味觉。
3. 文化内涵:融入“扫尘”“压岁钱”等习俗的寓意,体现传统智慧。
引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