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翻译—《赤壁赋》全篇

admin132025-03-29 15:53:20

《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借赤壁山水抒发人生感悟,展现其旷达超脱的哲学思想。以下是全篇文言文原文与现代白话文翻译,结合注释与解读:

原文与翻译

第一段:泛舟赤壁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

元丰五年(1082年)秋,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清风徐徐,水波不兴。我举杯劝酒,吟诵《月出》诗篇。不久,明月从东山升起,徘徊于斗宿与牛宿之间。白雾笼罩江面,水光与天相接。任小舟漂流,越过苍茫江面,仿佛凌空乘风而行,不知止于何处;又似超脱尘世,羽化登仙。

注释

  • 既望:农历十六日。
  • 冯虚御风:凌空乘风,象征超然物外。
  • 第二段:饮酒作歌

    原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

    酒兴正酣,我敲船边唱道:“桂木桨击碎月光,溯流追寻逝水年华。我心悠远,遥望天边的理想。”客人应和,箫声如泣如诉,余音绕梁,令深渊蛟龙起舞、孤舟寡妇落泪。

    前赤壁赋翻译—《赤壁赋》全篇

    注释

  • 美人:隐喻理想或贤君。
  • 嫠妇:化用白居易《琵琶行》意象,渲染悲凉。
  • 第三段:主客问答(客之悲叹)

    原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翻译

    我神色肃然,问客为何悲凉。客人答道:“曹操诗中的赤壁,今已物是人非。你我如蜉蝣般短暂,如粟米般渺小,哀叹生命须臾,羡慕长江永恒。”

    注释

  • 曹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曹操赤壁之败,对比历史兴亡。
  • 蜉蝣:朝生暮死,喻人生短暂。
  • 第四段:苏轼的哲学观

    原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前赤壁赋翻译—《赤壁赋》全篇

    翻译

    我答:“水与月看似消逝,实则永恒。若从变者观之,万物瞬变;从不变者观之,物我皆无尽。清风明月取之不竭,是自然赐予的宝藏,供你我共享。”

    注释

  • 共适:原版为“共食”,明代误改为“共适”,指共享自然之美。
  • 变与不变:辩证观体现苏轼的豁达。
  • 第五段:释然共醉

    原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翻译

    客人转悲为喜,重新畅饮。酒菜尽,杯盘散乱,众人醉卧舟中,直至天明。

    注释

  • 枕藉:相互倚靠而眠,象征主客矛盾的化解。
  • 赏析与思想内涵

    1. 写景、抒情、议论交融

    全篇以赤壁夜游为线索,通过江月之景触发主客对话,最终导向对生命与永恒的哲思。如“白露横江”渲染空灵意境,箫声悲鸣引出人生之叹。

    2. 主客问答的象征意义

    “客”代表对生命短暂的悲叹,“苏子”则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消解焦虑,体现苏轼“齐物”“随缘”的道佛思想。

    3. 语言与结构特色

    骈散结合,韵律自由,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排比句式,既有赋的铺陈,又有散文的灵动。

    4. 历史与自然的对照

    借曹操的兴亡,对比江月的永恒,凸显“物我无尽”的超脱。

    版本争议

  • “共适”与“共食”:苏轼原意“共食”指共享自然,明代误改为“共适”,削弱了“耳得为声,目遇成色”的感官体验。
  • 此赋不仅是宋代文赋的巅峰之作,更以深邃的哲理和诗性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