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成效与成果展示
1. 项目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2024年,各高校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计划”),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项目体系,覆盖学生超30万人次。以江苏为例,全省累计实施省级以上项目7.46万项,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超5000家,估值达200亿元。部分高校如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24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29项,体现了项目成果的转化能力。
2. 赛事成果与社会影响
通过“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赛事平台,学生项目在技术研发、商业模式、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例如,某高校团队研发的“水利工程智能缺陷检测设备”解决行业痛点,获国家级金奖,并实现市场化应用;影视工作室项目通过承接社会项目,半年盈利6万元,技术能力达到市场标准。
3. 创业孵化与成果转化
高校创新创业园建设成效显著,如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正式开园,签约入驻“中医药康养馆”“AIGC工作室”等项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部分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术落地,如“经济耐久海水海砂混凝土结构”技术为企业年节支超4400万元。
二、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建设
1. 课程与教学改革
各校构建“双创”课程体系,开设课程2254门,编写教材570部,覆盖创新思维、商业策划、技术实践等领域。例如,《创业实务与步长创业》入选省级一流课程,推动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接轨。
2. 实践平台与导师支持
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学院、众创空间等平台,提供硬件设施与资源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77个科教融合创新区,本研一体化培养创新能力;影视工作室购置专业设备(如单反、苹果工作站),提升项目执行水平。导师团队实行“校内+企业”双导师制,强化项目指导的实战性。
3. 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
结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2024年江苏高校组建2.68万支团队参与红旅项目,覆盖医疗扶贫、文化传播等领域,实现“双创”育人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学生成长与典型案例
1. 能力提升与团队协作
学生在项目中培养创新思维、技术能力和团队精神。例如,某团队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规划”项目,掌握科研全流程管理,发表论文并形成专利;创业训练项目中,学生通过模拟企业运营,提升商业计划书撰写、市场分析等技能。
2. 典型案例与标杆示范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 现存问题
2. 改进措施
五、未来工作计划
1. 深化双创教育改革
2025年重点推进“十大一流工程”,优化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 拓展资源与生态建设
加强校际、校企合作,建立区域双创联盟;引入风险投资,设立专项孵化基金,支持优质项目市场化。
3. 强化成果转化
依托创新创业园,建立“项目库-孵化器-产业园”三级培育链,推动学生创业企业规模化发展。
总结:2024年大学生双创工作以赛事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以育人为核心,在成果转化、教育体系、学生成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机制,构建“全链条、多维度、可持续”的双创生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服务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