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端午三首—描述端午节的诗句

admin72025-03-29 15:53:20

《端午三首》是南宋诗人赵蕃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以端午节为背景,融合历史追忆、个人感怀与民俗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思考。以下是对这组诗的解析及诗句摘录:

作者与创作背景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南宋江西诗派后期代表诗人,与韩淲并称“上饶二泉”。其诗风简练凝练,善用对仗与意象,常借古喻今抒发感慨。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借端午悼念屈原,暗含对忠贞气节的赞颂及对自身境遇的隐喻。

三首诗分述

其一

诗句:

>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解析:

  • 主题:讽刺世俗对屈原的“形式化”祭奠。
  • 意象:“木居士”(木雕神像)、“艾人”(艾草扎人)是端午习俗,暗喻民间祈福流于表面。末句“试向艾人成祝呵”以戏谑口吻,表达对现实无奈。
  • 其二

    诗句:

    >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解析:

    古诗端午三首—描述端午节的诗句

  • 主题:赞颂屈原精神不朽。
  • 情感:前两句悲叹屈原因忠言被弃而沉江,后两句以“昌歜酒”(菖蒲酒)遥祭,呼应其高洁品格。诗人与屈原惺惺相惜,借酒长歌寄寓对气节的坚守。
  • 其三

    诗句:

    >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解析:

  • 主题:孤寂中的历史共鸣。
  • 意象:“风雨”象征冤屈,“鹁鸠喧”以鸟鸣反衬无人可诉的孤独。诗人借端午风雨为屈原鸣冤,实则暗喻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
  • 艺术特色

    1. 对仗工整:如“忠言不用竟沉死”与“留得文章星斗罗”,对比强烈,凸显历史评判的公正性。

    2. 抒情与叙事结合:通过端午习俗(挂艾、饮酒)引出对屈原的追思,情景交融。

    3. 隐喻手法:以“木居士”“风雨”等意象暗讽时局,含蓄深沉。

    与同期端午诗的对比

    同时期诗人如陆游、文天祥的端午诗多侧重民俗(如《乙卯重五诗》写粽艾、储药),而赵蕃更重历史与个人情感的融合,风格沉郁,体现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的特点。

    这组诗以端午为载体,既是对屈原的深情悼念,也是对忠贞精神的呼唤,堪称南宋端午题材的典范之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