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回望: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1. 党史与革命精神的传承
课程中回顾了中国从成立到领导新中国建设的百年历程,尤其是陈望道翻译《宣言》时“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展现了早期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激励青年,如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民族复兴的基石。
启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奋斗历程教会我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
2. 改革开放的实践智慧
改革开放史不仅是经济腾飞的见证,更是思想解放的缩影。从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中国以开放姿态融入世界,创造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奇迹。课程中提到,改革开放的成就体现了“敢为人先”的勇气,如深圳从渔村到国际化都市的蜕变。
思考:新时代青年需继承“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面对挑战勇于创新。
二、时代精神:抗疫与制度自信
1. 抗疫斗争中的集体主义
2021年疫情防控思政课强调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从医护人员“逆行”到全民居家隔离,体现了“众志成城”的力量。如武汉封城的果断决策、全国物资紧急调配,彰显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案例:一位“90后”护士在课程中分享:“穿上防护服,就不再是孩子”,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
2.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担当
中国在疫情中积极支援全球,向多国提供医疗物资,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课程指出,“一花独放不是春”,国际合作是战胜危机的关键。
三、青年使命:从历史到未来的责任
1. 历史使命的接续
课程多次提到“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号召。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科技创新,青年都是主力军。例如,选调生扎根基层、航天团队突破技术封锁等案例,展现了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实践。
金句:“少年强则国强”,当代青年需以知识为武器,以实干为底色。
2. 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
通过“四史”学习,青年应培养辩证思维和科学素养。例如,北大通识课中“小行星土壤改造”等论文选题,体现了跨学科思维对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
四、总结与展望
1. 精神内核的延续
思政大课不仅是历史教育,更是价值观塑造。从红船精神到抗疫精神,一脉相承的是对信仰的坚守与对人民的赤诚。
2. 行动方向
“同上一堂课思政大课”以历史为镜、以现实为基、以未来为向,激励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既做追梦者,更做圆梦人。正如课程所言:“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我们的答案正在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