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翻译-唐雎不辱使命翻译精简

admin82025-03-29 15:53:20

精简译文:

1. 秦王索地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寡人愿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安陵君拒绝:“受封于先王,誓死守护,不敢交换。”秦王不悦,安陵君遂派唐雎出使秦国。

2. 秦王质问

秦王质问唐雎:“韩、魏已灭,安陵仅存五十里,寡人不攻是因其忠厚。今以十倍土地换之,安陵君竟不从,是轻视寡人?”唐雎答:“安陵君守先王之土,千里尚不可换,何况五百里?”。

3. 剑拔张

秦王怒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反问:“可知布衣之怒?”秦王不屑:“不过脱帽赤脚,以头撞地。”唐雎厉声道:“此庸夫之怒!士之怒如专诸刺王僚彗星袭月,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要离刺庆忌苍鹰击殿。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言罢拔剑而起。

4. 秦王屈服

秦王色变,长跪道歉:“先生请坐!寡人明白,安陵存国五十里,皆因先生!”。

核心冲突与人物形象:

  • 秦王:恃强凌弱,以“易地”为名行吞并之实,被唐雎以死相逼后暴露色厉内荏的本质。
  • 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天子之怒,借历史典故彰显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气节,最终以勇气和智慧折服秦王。
  • 历史背景:

    唐雎不辱使命翻译-唐雎不辱使命翻译精简

  • 故事发生在秦国灭韩、魏后(前225年),安陵为魏国附庸。秦王欲以欺诈手段吞并安陵,唐雎作为使者,以“布衣之怒”捍卫国家尊严。
  • 语言特色:

  • 对比手法:秦王“伏尸百万”的威胁与唐雎“伏尸二人”的决绝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弱国不屈的精神。
  • 典故运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例强化“士之怒”的悲壮,增强说服力。
  • 如需更详细的文言注释或原文分析,可参考《战国策·魏策四》及相关注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