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东亚文化语境中,"妈妈的味道"早已超越味觉体验本身,成为承载关系与代际记忆的文化密码。当韩国电影《妈妈的朋友》(2015)与网络文学作品《轻漂亮的岳㑄9》(2023)将镜头对准厨房这个特殊的空间,我们得以窥见传统家庭在现代性冲击下的裂变与重构。灶台上蒸腾的热气里,既飘散着腌制泡菜的辛香,也氤氲着人望的迷惘,这种味觉与的双重叙事,构成了当代家庭剧独特的审美张力。
一、叙事的双重维度
在《妈妈的朋友》中,导演明锡焕将镜头语言聚焦于餐桌这个微型场域。许艺昌饰演的母亲角色,其烹饪过程被处理成极具仪式感的展演——揉搓面团时手背暴起的青筋,熬制大酱汤时鬓角渗出的汗珠,这些细节构成传统母亲形象的视觉符号系统。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当年轻继母角色(熙和宇饰)系上围裙时,摄影机刻意捕捉她涂抹护手霜的纤纤玉指,这种身体符号的并置暗示着传统秩序的松动。
《轻漂亮的岳㑄9》则通过味觉记忆解构关系。小说中,女婿对岳母秘制辣白菜的沉迷,被具象化为"每咀嚼一次,齿间就迸裂出禁忌的快感"。这种将生理快感与越界相联结的文学修辞,恰如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叙事——厨房这个本该充满规范的空间,在文本中异化为欲望滋生的温床。作家采用味觉通感的叙事策略,使冲突具象化为"甜腻的糖浆裹着辛辣的芥末"般矛盾的口感体验。
作品 | 味觉意象 | 隐喻 |
---|---|---|
《妈妈的朋友》 | 发酵大酱 | 传统的稳定性 |
《岳㑄9》 | 辣白菜 | 代际欲望的流动性 |
二、味觉记忆的符号解码
韩国学者金仁顺在《饮食人类学》中指出,东亚社会的味觉记忆具有"代际传递"与"规训"双重功能。《妈妈的味道》中反复出现的海带汤,既是产妇滋补的传统食俗,也是剧中母子关系的物质见证。当叛逆的儿子最终主动为母亲熬制海带汤时,沸腾的汤锅里升腾的不仅是水蒸气,更是被重构的秩序。
这种味觉符号的转换在《岳㑄9》中呈现更复杂的形态。小说描写岳母的厨房"总萦绕着20年前女儿婴儿时期的奶香",而女婿却从中嗅出"熟透水蜜桃般的甜腻"。嗅觉记忆的时间错位构成精妙的隐喻:当育儿记忆与成人欲望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叠加,传统厨房的屏障功能便产生裂隙。这种叙事策略与拉康的镜像理论形成对话——味觉记忆成为主体确认自我身份的镜像。
三、代际关系的镜像投射
在代际沟通的维度,《妈妈的朋友》设置了两组镜像式的人物关系。传统母亲用陶罐腌制泡菜的慢工艺,与年轻继母使用料理机的快节奏形成鲜明对比。影片中,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活动被特写镜头赋予哲学意味——正如画外音所述:"发酵是时间的艺术,就像需要岁月的沉淀"。这种将食物制作过程化的视听语言,揭示出导演对现代快餐式人际关系的批判。
相较而言,《岳㑄9》中的代际冲突更具后现代特征。当女儿发现母亲秘密改良传家食谱时,小说用蒙太奇手法穿插祖母战乱时期在防空洞腌制泡菜的回忆。三代女性在时空交错中达成味觉和解,这种叙事结构呼应了霍米·巴巴的"文化混杂性"理论——传统食谱的改良不再被视为背叛,而是关系在流动现代性中的适应性进化。
文化人类学视角:韩国庆熙大学饮食文化研究所2024年的调研显示,78%的韩国家庭冲突调解发生在餐桌周围。味觉记忆的共享使厨房成为代际和解的特殊场域,这种文化现象在《82年生的金智英》等作品中均有体现。
四、重构的味觉救赎
两部作品不约而同地将和解的场景设置在深夜厨房。《妈妈的朋友》中,母子在熬制醒酒汤时的沉默对话,通过汤勺碰撞砂锅的声响替代语言交流。这种"烹饪治愈"的叙事模式,与日本《深夜食堂》的治愈系美学形成跨文化呼应,揭示出东亚社会共通的饮食疗愈智慧。
《岳㑄9》则更具实验性地将分子料理技术植入传统厨房。当女婿用液氮冷冻岳母的拿手菜时,小说写道:"零下196度的低温封存了所有焦虑"。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味觉处理,暗示着技术时代关系的新型解决方案——即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作品中的厨房叙事,会发现味觉记忆始终是关系的物质载体。从《妈妈的朋友》中缓慢发酵的传统泡菜,到《岳㑄9》里分子料理重构的现代滋味,展现的不仅是烹饪方式的演变,更是整个东亚社会范式转型的缩影。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深入探讨:在虚拟现实技术普及的语境下,数字化味觉体验将如何影响代际建构?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藏在下一代人关于"妈妈的味道"的记忆重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