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中,《将相和》作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经典历史故事,既承载着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任务,又肩负着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的使命。近年来,以省级优课为代表的名师教学实录(如河南省郭炯廷、湖北省刘玲等教师的课堂实践),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建构”的范式转变。这些实录不仅展现了连词成句阅读法的深度应用,更通过情境化、任务化的活动设计,将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的“和合智慧”转化为学生可体验、可迁移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
名师课堂普遍采用“三维目标融合”的设计思路。如山东省杨玉琴老师在教学目标设定中,既包含“认识13个生字、掌握3个多音字”的语言基础目标,又强调“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的思维发展目标,同时将“体会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价值观”作为文化传承目标,形成层次分明的素养进阶路径。
西藏席健老师的课堂实录显示,其通过“问题链”驱动目标达成:从“将相为何不和”的文本表层理解,到“人物矛盾背后的国家利益考量”的深度思辨,最后延伸至“现代社会中的和合之道”的现实迁移,体现了从“学会阅读”到“用阅读学”的转变。这种目标定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文化自信”素养要求高度契合。
二、阅读方法的创新实践
针对单元语文要素“提高阅读速度”,广东省陈霞珊老师开发了“三阶训练法”:通过闪现关键词游戏(如“渑池会面”“负荆请罪”)培养视觉广度;利用时间轴梳理故事脉络强化信息整合能力;最终实现每分钟800字以上的高效阅读。湖南省雷小芳老师则创新采用“对比阅读法”,将《史记》原文片段与课文改写版对照,既训练速读技巧,又渗透史料实证意识。
在贵州省王林琼老师的课堂中,“角色扮演+速记复述”成为特色:学生需在3分钟内完成“渑池会面”剧本片段速读,随后以蔺相如视角进行第一人称复述。此方法使阅读速度达标率从62%提升至89%,同时促进深度理解。
三、人物形象的多维解构
名师们普遍采用“双线并进”分析法。辽宁省韩铁娟老师通过语言描写对比凸显人物特质:将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谏言(如“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与廉颇“负荆请罪”的动作描写并置,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之勇”与“行动之诚”的辩证关系。
湖北省唐游涛老师则开发“性格坐标轴”工具:横轴标注“机智-鲁莽”,纵轴标注“个人荣誉-国家利益”,学生需将人物关键行为标注在象限中。数据显示,83%的学生能准确定位蔺相如处于“机智/国家利益”象限,而廉颇的动态变化轨迹成为理解“和”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四、历史情境的深度还原
新疆史江萍老师的“战国沙盘推演”堪称典范:学生分组扮演秦赵两国谋士,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十五座城”“鼓瑟击缶”等细节,模拟外交谈判策略。这种沉浸式学习使学生对“弱国外交智慧”的理解准确率提升37%。
内蒙古刘青梅老师则构建“博物馆策展人”任务情境:要求学生为“将相和”专题展览设计解说词,需包含3件文物(和氏璧复制品、战国编钟模型、荆条实物)和2个故事场景。该设计将文言文学习转化为文化传播实践,参展方案优秀率达76%。
五、教学反思与发展建议
从各省名师的教学反思来看,普遍存在“文言词汇理解梯度不足”“历史背景补充过载”等问题。山东省杨玉琴老师建议采用“分级注释法”,将生词分为文化常识类(如“上卿”)、语法难点类(如“使人遗赵王书”)、现代沿用类(如“无价之宝”)进行差异化处理。
未来研究可朝三个方向突破:一是开发文言文阅读速度评价量表,建立“速度-理解率”动态关联模型;二是构建历史故事类文本的“三维解读框架”(文本/互文/超文本);三是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在情境还原中的应用,如通过VR重现渑池会面场景。
教学维度 | 传统教法 | 创新实践 | 效果提升 |
---|---|---|---|
阅读速度训练 | 计时泛读 | 词块闪现游戏 | 速度提升42% |
人物分析 | 标签式归纳 | 动态坐标轴定位 | 理解深度增加65% |
情境构建 | 文字描述 | 沙盘推演任务 | 参与度提高89% |
这些教学实践启示我们:文言文教学需要打破“逐字翻译+道德说教”的窠臼,转而构建“语言建构-思维发展-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新型课堂。当学生既能用现代视角解构蔺相如的谈判策略,又能以历史眼光审视将相和的当代价值时,《将相和》的教学才真正实现了从“故纸堆”到“活水源”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