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施工措施,什么叫进入冬期施工

admin462025-03-25 19:01:31

随着建筑行业全年施工需求的常态化,低温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时,便意味着正式进入冬期施工阶段。这一温度阈值不仅是气象学的分界线,更是建筑工程从常规作业向特殊防护转变的关键节点。低温环境下,混凝土水化反应延缓、材料脆性增加、土壤冻胀等问题将显著影响工程安全与耐久性,如何科学应对成为行业核心课题。

一、冬期施工的判定标准与核心挑战

冬期施工的界定依据《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2011),通过计算日平均气温确定:采用02时、08时、14时和20时四个时间点的温度平均值,当连续5天低于5℃时即进入冬期施工。北京等北方地区通常将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作为冬施期,并细分为初冬、严冬和冬末三个阶段。

低温带来的挑战具有多维度特征。混凝土在-10℃时水化反应基本中止,若早期受冻,其后期强度损失可达30%-50%;土壤冻结时体积膨胀率可达9%,冻胀力最高达1兆帕,足以破坏基础结构。钢材冷脆性增强,焊接质量下降,如HRB335/400钢筋在-20℃以下禁止冷弯加工。这些特性要求施工方必须建立从材料选择到工艺优化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二、温度管理与材料适应性处理

温度控制是冬期施工的核心策略。对于混凝土工程,采用综合蓄热法时要求出机温度≥10℃、入模温度≥5℃,并通过掺加防冻剂使冰点降低至-15℃以下。加热方法需遵循梯度原则:优先加热拌合水(最高80℃),其次骨料(最高40℃),严禁水泥与超过80℃热水直接接触。北京某基坑工程案例显示,采用电锅炉供应热水配合双层草帘覆盖,使混凝土早期强度达标率提升40%。

材料改性方面,选择早强型硅酸盐水泥(胶材用量≥280kg/m³)、掺入非氯盐类防冻剂已成为行业共识。试验表明,掺加2%硝酸钙的混凝土在-15℃环境下,7天强度可达设计值的60%。对于钢结构,除常规防火涂料外,创新采用水冷循环系统可使钢柱耐火极限延长至2小时。这些技术手段的协同应用,有效突破了低温环境对材料性能的限制。

三、特殊工序的低温防护体系

土方工程需贯彻"防冻先行"原则。北京某深基坑项目通过提前15天铺设0.5米厚松土隔离层,配合阻燃草帘覆盖,成功将冻深控制在0.3米以内。回填作业中,冻土块粒径需≤15cm且掺量不超过30%,分层夯实后采用塑料薄膜密封,防止解冻沉降。监测数据显示,该措施使回填土压实系数稳定在0.93以上,优于规范要求的0.9。

钢筋工程则需建立"全过程温控"机制。焊接作业环境温度不得低于-20℃,当风速>5.4m/s时须搭建防风棚,焊后接头需用石棉布包裹缓冷。某高层项目采用预热焊技术(预热温度≥20℃),使低温焊接合格率从75%提升至98%。这些精细化措施确保了结构连接节点的可靠性。

四、施工安全与应急管理创新

安全管理需聚焦"五防"重点:防冻凝、防滑、防火、防爆、防中毒。现场设置测温百叶箱,建立8时、14时、20时三次测温制度,当气温骤降超过10℃时启动应急预案。北京某工地通过配置干粉灭火器(每500㎡1具)、安装CO报警器、设置暖风机取暖区等组合措施,实现冬施期间零事故。

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引入正在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物联网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升曲线,当温差超过20℃时自动触发预警。BIM技术则能模拟不同保温方案的热工性能,某项目应用显示,优化后的蓄热法使养护能耗降低25%。这些技术创新为冬期施工提供了更精准的决策支持。

冬季施工措施,什么叫进入冬期施工

五、可持续发展与未来技术方向

在环保要求趋严的背景下,相变储能材料的研发成为热点。将石蜡微胶囊掺入混凝土,可在-10℃环境中持续释放潜热8小时,减少外部加热能耗。预制装配式建筑通过工厂化生产规避现场低温作业,某试点工程表明,构件安装效率提高3倍,质量缺陷率下降60%。这些探索为绿色冬施开辟了新路径。

未来研究应着力于三方面:开发智能温控系统,实现养护条件的自适应调节;完善极端气候(如-30℃以下)施工标准体系;推广低碳保温材料。加强施工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覆盖设计、施工、检测的全链条质量控制体系,将是提升冬期施工品质的关键。

冬期施工既是挑战也是技术进步的动力源。通过科学判定施工阶段、创新材料工艺、强化安全管理,建筑业已逐步形成系统化的低温应对体系。随着智能监测、绿色材料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冬期施工正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调控。未来需持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完善标准规范,推动行业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