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浣溪沙·端午》

admin92025-03-29 15:53:21

以下是小学阶段常见的端午节诗句及古诗,语言简洁、意境生动,适合学生学习和理解:

1. 《端午》·文秀(唐)

  • 诗句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赏析
  • 以简洁的语言点明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的关联,后两句通过“楚江渺渺”与“直臣冤”的对比,表达对屈原的同情与怀念,兼具历史感和情感共鸣。

    2. 《乙卯重五诗》·陆游(宋)

  • 诗句
  •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 赏析
  • 描写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包粽子、挂艾草、配药防疫,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气息,适合小学生感受传统习俗。

    3. 《端午日赐衣》·杜甫(唐)

  • 诗句
  •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 赏析
  • 从宫廷视角展现端午节的仪式感,通过“细葛”“香罗”等细节体现节日的庄重与恩典,语言优美。

    4. 《浣溪沙·端午》·苏轼(宋)

  • 诗句
  •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 赏析
  • 描述端午节佩戴五彩丝线和符箓的习俗,末句“佳人相见一千年”寄托对美好情感的珍视,意境温馨。

    5. 《七律·端午》·殷尧藩(唐)

  • 诗句
  •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赏析
  • 对比年少与年老时对端午节的不同心境,既有节日的热闹,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语言通俗易懂。

    二、《浣溪沙·端午》深度解析

    作者:苏轼(北宋)

    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浣溪沙·端午》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被贬惠州期间。端午节时,他思念侍妾朝云,借节日风俗表达对她的深情与祝愿。

    2. 逐句解析

  • “轻汗微微透碧纨”:夏日炎热,轻薄的碧色绸衣被汗水浸透,既写实又暗含人物的雅静气质。
  • “明朝端午浴芳兰”:点明端午浴兰汤的习俗,以“芳兰”象征高洁,呼应屈原精神。
  • “流香涨腻满晴川”:描绘女子梳洗后脂粉流入江河的盛景,侧面反映节日热闹。
  • “彩线轻缠红玉臂”:五彩丝线缠绕手臂以辟邪,细节中见民俗文化。
  • “小符斜挂绿云鬟”:符箓挂于发髻,祈求平安,展现宋代端午的信仰习俗。
  • “佳人相见一千年”:直抒胸臆,表达对朝云“白头偕老”的深情,情感真挚。
  • 3. 艺术特色

  • 虚实结合:上片实写浴兰场景,下片虚写节日活动与祝愿,结构精巧。
  • 民俗与情感交融:通过缠彩线、挂符箓等习俗,将个人情感与传统文化结合,展现节日的生命力。
  • 三、总结

    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浣溪沙·端午》

    小学阶段的端午节古诗多聚焦于屈原精神、民间习俗和节日氛围,语言简练且富有画面感。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节日传统结合,是理解宋代端午文化的经典作品。家长和教师可结合诗句背景与习俗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