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送别》作为一首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经典学堂乐歌,既是音乐审美教育的载体,也是情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媒介。这首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以平缓悠长的旋律和凝练隽永的歌词,构建了“长亭古道、芳草斜阳”的离别意境,为小学生提供了感受音乐文化、提升艺术素养的独特窗口。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理解歌曲背后的时代精神与人文情怀,成为音乐教育者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送别》的教学目标需围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展开。从审美感知维度,要求学生能辨别四四拍的韵律特点,感受旋律的起伏与和声的立体美,如第二乐段合唱部分通过高低声部的交织形成“山外山”的时空延展感。在艺术表现层面,需突破附点节奏(如“5 2 3|4.7|1-”)和四度音程(如“do-sol”)的技术难点,通过柯尔文手势辅助音准训练。文化理解方面,通过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介绍,使学生认识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借西方曲调抒民族情怀的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贯穿始终。借助电影《城南旧事》片段赏析,引导学生体会“知交半零落”的惆怅,再迁移至现实生活中的友情珍惜。例如在网页60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雪地送别的情境,使抽象情感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共情体验。这种跨学科的美育融合,实现了从音乐技能到人文关怀的升华。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歌曲结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全曲采用ABA’再现单三部曲式,A段齐唱部分以平稳级进为主,B段合唱通过五度跳进(如“mi-la”)形成情绪对比。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可运用图谱可视化手段:用波浪线标注A段旋律走向,用山峰符号标记B段音程大跳。歌词教学可结合书法展示“长亭”“古道”等意象,增强传统文化感知。
学情分析需关注年龄特征与能力基础。五年级学生虽具备简单二声部合唱经验,但持续音准控制(特别是re的变化音)仍是难点。根据网页2的调研,42%的学生在四度以上音程衔接时出现跑调。对此可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先通过“元明清,七百年”等歌词朗诵稳定呼吸节奏;再用钢琴分声部模进练习,如高声部聚焦“6-2-3”音程链,低声部强化“4-7-1”半音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创新
情境教学法能有效突破时空隔阂。教师可构建三层情境:历史情境(播放黑胶唱片音效还原1915年创作背景)、艺术情境(用水墨动画呈现歌词画面)、生活情境(讨论毕业离别经历)。网页77的案例中,通过声势律动(如踏脚模拟马蹄声、拍手表现钟摆节奏)帮助三年级学生理解四四拍的舒缓特性,此方法同样适用于高年段教学。
合作学习模式可提升课堂参与度。借鉴网页22的分组策略,将学生分为“旋律组”“和声组”“朗诵组”“律动组”,鼓励用轮唱、卡农、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创编。例如在B段合唱时,安排两组学生相对而立,通过肢体倾斜角度变化表现声部的交织与分离,使抽象的和声概念具身化。此类多元表征的学习活动,符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能激发不同特质学生的潜能。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文化导入 | 展示李叔同书法作品《送别》手稿 | 观察笔触特点,猜测创作心境 | 建立音乐与视觉艺术的通感 |
分声部训练 | 用彩色音钟演示和声进行 | 分组敲击高低声部主干音 | 强化和声听觉记忆 |
创意表现 | 提供纱巾、折扇等道具 | 用肢体语言演绎“晚风拂柳”意象 | 发展音乐联想与创造能力 |
四、教学评价与改进方向
立体化评价体系应包含三个维度:过程性评价(如课堂参与度)、表现性评价(如合唱配合度)、发展性评价(如文化理解深度)。网页60提到的“师生合作演唱”可作为评价情境,通过教师演唱低声部引导学生感受和声协和度。还可设计反思问卷,让学生用“三个关键词”描述学习体验,从中分析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
未来研究可向两方面延伸:一是技术赋能,如利用AI音准校正软件实时反馈演唱数据;二是跨学科融合,结合语文课《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开展主题式学习。针对当代小学生对传统离别文化感知弱化的问题,可开发“古今送别诗词谱曲”项目,让学生在比较《渭城曲》《再别康桥》等作品中深化文化理解。
《送别》的音乐教学设计需在文化传承与审美创造之间寻找平衡点。通过情境创设激活历史记忆,借助分层训练突破技能难点,利用多元表征促进深度学习,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教师应成为文化转译的桥梁,让百年前的经典乐歌在新时代课堂中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