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工会工作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在数字经济加速转型、劳动关系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工会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开展了系列创新实践。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全年重点工作,结合具体数据与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工会工作的成效与挑战,为新时代工会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思想引领铸魂工程
本年度工会系统深化政治理论学习机制,建立"专题学习+现场教学+网络课堂"三维教育体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题学习中,全市工会干部参训率达98.6%,撰写心得体会2.3万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创新开发"工惠云课堂"平台,整合中央党校、全国总工会等优质资源,实现职工教育覆盖率同比提升42%。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指出:"新时代工会的思想引领需要虚实结合,既要注重理论武装的系统性,也要体现服务载体的贴近性。"为此,我们选取海尔集团等10家标杆企业建设"职工书屋示范点",配套开展"书香工会"读书月活动,参与职工突破50万人次,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想教育新格局。
权益保障创新实践
在集体协商领域,我们推动工资专项合同签订率突破91%,覆盖职工人数较2023年增加15%。通过建立"工会+人社+司法"三方联动机制,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提升至87.5%。典型案例显示,某制造企业通过"四级协商"机制(班组-车间-工厂-集团),将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从3.2%提升至6.8%。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我们联合平台企业建立"职业伤害互助基金",覆盖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群体12.6万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乔健评价:"这种分层分类的保障体系,既维护了劳动者基本权益,又兼顾了平台经济特性,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服务赋能体系升级
工会服务网络实现"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新建职工服务中心28个,改扩建服务站点136个。创新推出的"智慧工会"APP用户突破80万,集成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等12项核心功能。数据显示,线上服务使用率季度环比增长保持在20%以上。
在技能提升方面,我们构建"培训-认证-就业"闭环体系:
- 开展数字技能专项培训132场,覆盖3.7万人次
- 举办"工匠之星"技能大赛,带动岗位练兵50余万人次
活动开展成效分析
活动类型 | 参与人次 | 满意度 | 创新点 |
---|---|---|---|
文体竞赛 | 38.6万 | 92.4% | 引入电竞等新形态 |
心理服务 | 12.3万 | 88.7% | 建立EAP数字平台 |
亲子关爱 | 9.8万 | 95.1% | 开设暑期托管驿站 |
全总研究室数据显示,文体活动参与度每提升10%,职工归属感相应增强6.2个百分点。我们在活动设计中注重"代际差异管理",针对90后职工偏好开发剧本杀式普法活动,参与率超传统模式3倍。
组织建设提质增效
全年新建基层工会组织237个,发展会员6.8万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占比达41%。通过实施"双培养"工程(把骨干培养成委员、把委员培养成专家),工会干部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79%,持证劳动关系协调员增加156人。
在经费管理方面,我们构建"三位一体"监督体系:
- 建立智能审计系统,自动预警异常支出
- 实施工会经费使用"阳光工程",公示率达100%
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全年工作实践,建议重点推进三个转型:服务模式向精准化转型,运用大数据分析职工需求;维权方式向预防性转型,建立劳动关系风险预警系统;组织建设向生态化转型,构建"工会+社会组织+志愿者"协同网络。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蔡继明教授强调:"工会组织需要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在保持政治性的同时增强群众组织的黏性。"这要求我们在2025年工作中,既要巩固既有成果,更要创新体制机制,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