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2019年观后感、2019年九月开学第一课

admin112025-03-29 15:53:21

2019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以“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主题,通过跨越时空的叙事与科技创新的呈现方式,为全国中小学生献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节目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串联起历史记忆、科技成就与时代使命,用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互动,诠释了国旗背后的精神内涵,成为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重要载体。

一、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唤醒

节目开篇即通过95岁高龄的郭德贤老人讲述1949年白公馆绣红旗的故事,将观众带回那个用信仰编织希望的年代。狱中革命者用被面、黄纸和饭粒制作五星红旗的细节,不仅展现了绝境中的创造力,更揭示了国旗作为精神图腾的象征意义。这种具象化的历史还原,让抽象的国家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共鸣。

在“信念不移”篇章中,104岁老红军秦华礼的讲述,与“独臂将军”贺炳炎后代展示的地图形成时空对话。节目通过实物展示与口述史的结合,构建起多维度的历史认知体系。正如教育学者孙云晓所言:“这种代际传递的故事,让红色基因完成了从历史记忆到价值认同的转化”。

历史人物贡献领域教育启示
郭德贤白公馆绣红旗信仰的力量
秦华礼红军通信建设坚守与创新
夏伯渝珠峰攀登永不言弃

二、科技赋能:新时代的强国叙事

“嫦娥”总设计师孙泽洲带着AR虚拟形象“玉兔二号”登场,通过沙盘模拟演示月球背面着陆过程。这种将航天科技转化为可视化教学资源的方式,使深奥的航天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节目中展示的月面国旗材料技术——采用20余层复合纤维材料实现零下150℃不褪色,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微观见证。

在机甲大师对抗赛环节,大学生团队操控机器人完成救援任务的操作,直观展现了人工智能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这种“科技+教育”的模式,呼应了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即通过实践创新培育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正如节目编导所述:“我们要让青少年明白,科技报国不是口号,而是可以触摸的未来”。

开学第一课2019年观后感、2019年九月开学第一课

三、教育创新:沉浸式学习体验

节目突破传统课堂边界,运用5G技术实现多地实时连线。当海南三沙市永兴学校的孩子们与演播室共同升旗时,2000公里的空间距离在技术赋能下消弭于无形。这种跨地域的集体仪式,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共时性体验。现场设置的“国旗知识问答”采用增强现实技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立体影像,使学习过程充满探索乐趣。

在教学设计上,节目创造性地将“观”与“行”相结合。珠海分会场中,30名中小学生操控无人机编队拼出国旗图案,这种参与式学习方式,使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教育专家林丹评价道:“这种具身认知模式,让爱国情怀真正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底色”。

教育的时代使命

2019年《开学第一课》通过历史纵深、科技高度与教育创新的三重维度,构建起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节目不仅完成了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激发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每个人都是国旗故事的续写者。建议未来教育实践中,可借鉴节目的沉浸式设计理念,将AR、5G等技术更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加强家校社协同,让爱国主义教育从“观看感动”走向“行动自觉”。正如节目结尾万人同唱《歌唱祖国》的场景所昭示的:当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时,五星红旗飘扬之处,即是心之所向。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