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admin82025-03-29 15:53:21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孟子·公孙丑下》

翻译: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与内部团结。

> 例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却无法取胜。包围进攻时必定有得天时之利,却仍不能胜利,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武器甲胄并非不坚固锋利,粮食并非不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 因此说:管理百姓不能仅靠疆域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单凭山河险要,威慑天下不能仅依赖武力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支持,违背仁政的君主则孤立无援。孤立到极点时,亲属也会背叛;支持者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归顺。以天下归顺的力量,攻打众叛亲离的君主,仁君或不战,若战则必胜。

二、核心释义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 字面解释:“道”指道义或仁政,“多助”即广泛的支持,“寡助”即孤立无援。全句意为:遵循道义者能得到多数人帮助,违背道义者必陷于孤立。
  • 深层内涵:孟子通过战争胜负的对比,强调“人和”(民心向背)是决定成败的核心。所谓“得道”,即施行仁政、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居乐业;“失道”则指暴政失民心,最终导致政权崩溃。
  • 2. 核心论点与逻辑

  • 中心论点:原文开篇即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层层递进,论证“人和”为治国与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 论证方法
  • 通过攻城案例对比“天时”与“地利”,再以守城失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 最终引申到治国层面,强调“得道”(仁政)是凝聚民心的根本。
  • 3. 历史与哲学背景

  • 历史案例:如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等,均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规律。
  • 孟子思想:继承孔子“仁”学,主张“民贵君轻”,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通过仁政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 三、简析与启示

    1. 现实意义

  • 无论是政治、商业还是人际关系,赢得支持的关键在于符合道义与公共利益。
  • 现代社会的“道”可引申为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
  • 2. 文学特色

  • 排比与对比: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通过否定句式强化逻辑;
  • 层层递进:从战争推及治国,由具体到抽象,增强说服力。
  • 3. 经典名句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为强调团结与民心的重要格言;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被广泛用于国际关系、社会治理等领域。
  • 四、注释补充

  • 通假字:“畔”通“叛”,意为背叛。
  • 古今异义:如“城”古指城墙,今指城市;“亲戚”古包括父母兄弟,今仅指血缘或婚姻关系。
  • 如需进一步解析或背景拓展,可参考《孟子》相关研究或历史案例分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