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孟子·公孙丑下》
翻译: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与内部团结。
> 例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却无法取胜。包围进攻时必定有得天时之利,却仍不能胜利,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武器甲胄并非不坚固锋利,粮食并非不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 因此说:管理百姓不能仅靠疆域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单凭山河险要,威慑天下不能仅依赖武力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支持,违背仁政的君主则孤立无援。孤立到极点时,亲属也会背叛;支持者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归顺。以天下归顺的力量,攻打众叛亲离的君主,仁君或不战,若战则必胜。
二、核心释义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核心论点与逻辑
3. 历史与哲学背景
三、简析与启示
1. 现实意义:
2. 文学特色:
3. 经典名句:
四、注释补充
如需进一步解析或背景拓展,可参考《孟子》相关研究或历史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