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2025年5月22日的思政大课后,我深刻感受到这场课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青年使命的召唤。课程以“四史教育”为主线,聚焦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展现了中国带领人民从艰难探索到辉煌成就的历程。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课程从改革开放的“破冰”故事讲起,重温了深圳特区从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理念不仅推动了经济腾飞,更塑造了敢闯敢试的时代精神。而新时代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工程,则让我看到建设者们如何延续前辈的奉献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这些案例让我意识到,改革不仅是政策的调整,更是无数普通人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的奋斗史诗。
信仰与传承的力量
课程特别提到“困牛山红军跳崖”的壮烈事迹,战士们为保护百姓宁死不屈的精神震撼人心。这让我联想到《新华思政学堂》中石阡县学生们的感悟:“山河无恙,如您所愿”——当代青年唯有铭记历史,才能理解和平的珍贵与责任的重量。正如金一南教授所言:“历史镌刻着奋斗的辉煌,也指引着未来的方向”,我们需以史为鉴,在新时代续写信仰的篇章。
青年的使命担当
作为大学生,我深刻体会到“强国有我”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课程中提到的西部建设者扎根戈壁、航天人逐梦星辰的故事,让我反思如何在专业领域贡献价值。例如,通过参与乡村振兴调研或科技创新项目,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结合,这才是对“四史精神”最生动的实践。
《新华思政学堂》观后感
《新华思政学堂》以红色文化为魂,通过沉浸式教学让历史“活”了起来。在观看困牛山红军战士的专题课程后,我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红色基因的立体传承
节目中,蔡爷爷讲述的跳崖壮举让历史细节变得鲜活。当学生卢梦妍说“我的学校传颂着你们的故事”时,我意识到红色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情感共鸣的桥梁。这种通过亲历者口述、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让革命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
石阡县第三中学将红色诗词配乐比赛与实地探访结合,文博中学组织“时空对话”讨论,这些创新形式启示我们:思政课可以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正如教师方学燕所说,要用好本土资源设计特色活动,例如通过VR技术“走进”革命遗址,或编排红色主题话剧,让抽象的理论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
当代青年的责任觉醒
节目中最触动我的是学生吴明树的发言:“以强国复兴为使命,学好本领勇担重任”。这让我反思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传承红色精神。或许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革命故事,用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让更多同龄人了解历史;又或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实际行动。
两场思政课程虽形式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内核:历史是精神的载体,青年是未来的书写者。从改革开放的筚路蓝缕到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我们既要“明理增信”,更需“崇德力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知识为剑、以信仰为盾,谱写属于这一代人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