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金之心照亮科学之路——观《感动中国》俞鸿儒院士事迹有感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96岁的俞鸿儒院士以“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的身份走入千万人的视野。他的一生,是科学探索的史诗,更是精神力量的丰碑。当镜头扫过他布满皱纹却依然明亮的双眼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在熠熠生辉。
独辟蹊径,用智慧突破科学迷雾。
面对新中国初期电力短缺、资金匮乏的困境,俞鸿儒院士选择了一条“别人不敢走的路”——氢氧燃烧驱动技术。当国际同行普遍采用昂贵复杂的自由活塞驱动法时,他带领团队在爆炸声中开辟新径。实验室多次被炸毁,他却说:“没人反对的可能是平庸的工作”。正是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让他创立的JF-8激波风洞仅用8万元便达到国际水平,为我国东风导弹、神舟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铺就了地面“天空”。
淡泊名利,用谦逊托举时代后浪。
在JF-12风洞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时,他坚持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最后:“工作要一代一代接下去,年轻人需要威望和威信”。这让我想起他初入科研时,导师郭永怀的教诲:“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铺路石”。六十年如一日,他像一棵老树,将根系深扎于科技土壤,却把枝头的阳光让给新芽。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正是科学家最动人的品格。
黄金之心,用信仰铸就精神高地。
颁奖辞中“黄金般的心”,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他的一生。从目睹家国破碎立志报国的青年,到九旬高龄仍指导后辈的长者,他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复兴的洪流。当主持人问及目睹东风导弹驶过天安门的感受时,他只说:“我们帮了一点忙”。这轻描淡写的谦辞背后,是千万次试验的汗水与半个世纪的坚守。他的存在,让我们读懂何为“许党报国”的初心。
作为新时代青年,俞鸿儒院士的故事让我重新定义“伟大”。科学之路从无捷径,唯有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突破桎梏,以甘为人梯的胸怀培育薪火,方能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不灭的印记。这位将姓名隐于风洞轰鸣声中的老人,用一生诠释: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是聚光灯下的光环,而是实验室里的孤勇,是名利前的退让,是对真理永不停歇的追寻。这盏用黄金之心点燃的明灯,将永远照亮我们砥砺前行的道路。
参考方向延伸:
1. 科学报国精神:结合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的群体传承;
2. 创新方法论:对比中外科技发展路径选择;
3. 时代精神启示:探讨“铺路石”精神在当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