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妈妈提议包饺子,我兴奋地举着擀面杖冲进厨房,心想:“这有什么难的?”可当我真正拿起饺子皮时,才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简单。
初试失败,手忙脚乱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舀了一大勺肉馅放在皮中央,笨拙地对折一捏——结果肉馅像淘气的娃娃,从边缘挤了出来,饺子也蔫蔫地瘫在案板上,活像个“泥团子”。再看妈妈包的饺子,个个挺着圆鼓鼓的“将军肚”,神气极了。我急得直跺脚:“怎么到我这就这么难!”爸爸笑着说:“别急,跟着我的方法做。”
耐心学习,掌握技巧
爸爸示范道:“先沾水抹皮边,再捏中间,最后从两边收口。”我屏住呼吸,小心模仿:摊皮、放馅、对折、捏褶……尽管第一个饺子歪歪扭扭,像“猪耳朵”,但第二个、第三个逐渐有了模样。妈妈还教我捏花边,用食指推褶,像给饺子穿裙子。
收获喜悦,感悟成长
煮熟的饺子浮上锅时,我紧张得直搓手。咬一口自己包的“丑饺子”,鲜香的汁水在嘴里绽开,连妈妈都夸:“真香!”原来,包饺子不仅是手上的功夫,更让我明白:做事不能急躁,虚心学习才能成功。
总结
第一次包饺子的经历,让我尝到了失败的懊恼、练习的专注,也体会到了劳动带来的满足。正如妈妈说的:“骄傲的饺子会露馅,踏实的手艺才长久。”(字数:约320字)
写作思路点拨:
1. 细节描写:通过“肉馅挤出”“花边褶皱”等动作增强画面感。
2. 对比手法:用父母包的饺子与自己的失败品对比,突出学习过程。
3. 情感变化:从“兴奋→挫败→专注→喜悦”层层递进,结尾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