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理念的启示:以温暖为底色
《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提出,教育的本质是“植根于人性和心灵的呵护”。陈震老师认为,温暖的教育者需具备“四心”——爱心、真心、公心、慧心,并通过“三宽”(宽松、宽容、宽厚)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这一理念深深触动了我作为初中教师的实践:
1. 以爱为起点:面对青春期学生,我曾遇到一名因家庭疏离而叛逆的男孩。通过每日课后谈心、关注他的绘画特长,逐步建立信任。书中提到“关爱需能力”,我意识到观察、理解和耐心才是爱的技术支撑。
2. 平等对话:书中强调“低下身子看学生”,我摒弃“权威式”说教,转而邀请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则。例如,通过班会讨论手机使用问题,学生自主提出“学习时间专注、休息时间适度”的方案,责任感显著提升。
二、教育实践中的温暖瞬间
案例:从“问题学生”到班级守护者
班上曾有一名女生因父母离异而自我封闭,甚至拒绝与同学交流。我尝试以下方法:
1. 微笑与细节关怀:书中提到“微笑是认同与鼓励的象征”。我每天早晨主动问候她,并在她的周记本上写下鼓励的话语。
2. 赋予责任与价值:参考书中“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理念,我任命她为班级读书角管理员。她逐渐通过推荐书籍与同学互动,甚至组织了一次“家庭主题”读书会,分享《偷影子的人》中关于亲情的感悟。
3. 家校共育:与其父亲沟通时,我引用书中观点:“教育需家庭与学校共同温暖人心”。最终,父女通过书信重建联系,她的笑容成为班级的“温度计”。
三、方法论的深化:书中的智慧与课堂融合
1. 课堂吸引力构建:书中指出“教学吸引力源于教师的文化底蕴”。我在数学课上融入生活案例,如用“勾股定理”计算校园篮球场尺寸,学生通过实践感知知识的温度。
2. 动态生成与质疑精神:借鉴“魅力课堂”理念,我鼓励学生提出非常规解法。例如,在几何证明中,一名学生用剪纸法替代传统推导,全班为其创意鼓掌。
3. 静能生慧的班级管理:通过“每日冥想3分钟”活动,帮助学生沉淀情绪。正如魏书生所言,“宁静是智慧的源泉”,班级浮躁氛围明显改善。
四、自我成长:做终身学习的温暖教育者
1. 阅读赋能教育生命:陈震老师批判“教师不读书”的现状。我坚持每月精读一本教育著作,并组织教师读书社,分享《教育的情调》等书,践行“阅读是精神成长的源泉”。
2. 反思与写作:书中提倡“做与写是双重实践”。我记录“教育日记”,如某次处理学生冲突时,反思自己是否做到“公心”,最终以“角色互换辩论”化解矛盾,形成案例论文。
3. 人文视野的拓展:书中强调教师需涉猎多领域知识。我带领学生开展“跨学科项目”,如用历史事件分析概率问题,践行“教育之根在人性,枝叶在多元”。
五、温暖教育的永恒追求
《做温暖的教育者》不仅是一本方法论指南,更是一盏照亮教育初心的明灯。它让我深刻领悟:
作为初中教师,我将继续以书为镜,在教育的田野上播种温暖,静待每一株“庄稼”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