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烦恼,像缠绕的藤蔓,像夏日午后挥之不去的蝉鸣。进入初中后,我的烦恼愈发鲜明,它们时而如针尖刺痛心灵,时而如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
一、学业的重负:被作业淹没的童年
升入初中后,课业像山洪般倾泻而下。每天放学回家,迎接我的不是动画片的欢快音乐,而是妈妈那句“快写作业!”的催促声。周末本应属于自由,却总被课外练习册填满。记得一次月考后,我的数学成绩跌出前十,妈妈立刻买回三本习题集,连吃饭时也不忘提醒:“隔壁小林每晚刷题到十点,你这才哪到哪?”
更令我无奈的是作文。每当我想用电脑查资料,妈妈总会夺过键盘:“考试能用电脑吗?不会的字就查字典!”我望着字典上密密麻麻的字块,仿佛看到无数小蝌蚪在嘲笑我的笨拙。那些被揉皱的草稿纸,藏着我对文字的敬畏与挣扎。
二、身材的困扰:被“相扑”标签困住的青春
肥胖是我另一个难以启齿的痛。体育课上,打羽毛球时我像笨拙的企鹅,蹦跳的瞬间肚腩成了累赘,引来同学的哄笑。一次和小伙伴比赛,对方一个高球飞来,我奋力跃起却因体重失衡摔倒在地,镜片滑落的刹那,耳边传来“胖得跑不动”的戏谑。回家后,我对着镜子发誓减肥,却在闻到厨房飘来的红烧肉香气时溃不成军。
最刺痛的是亲戚的调侃。春节聚餐时,表弟仅四年级却比我高半头,姑姑笑着说:“你俩站一起像兄弟!”满桌哄笑中,我低头扒饭,碗里的米饭混着咸涩的泪水。
三、情感的裂痕:疫情中的孤独与遗憾
疫情期间,网课成了烦恼的温床。我沉迷游戏,作业敷衍了事,直到月考成绩单上刺眼的红字将我惊醒。更痛彻心扉的是外公的离世。因封控无法送别,连最后一面也成奢望。深夜望着窗外冷月,我蜷缩在床角,任悔恨啃噬心脏——那个总把糖果塞满我口袋的老人,再也听不到我的道歉。
四、成长的顿悟:与烦恼和解
某天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忽然明白:烦恼是成长的年轮。我开始主动向音乐课代表请教五线谱,在阳台角落支起瑜伽垫默默锻炼,甚至尝试用日记记录对外公的思念。当我在校运会羽毛球赛中艰难接住决胜球时,掌声响起的瞬间,我忽然懂得:烦恼不是枷锁,而是破茧的契机。
结尾:
如今再看那些烦恼,竟像风雨后的蛛网,残破中透着坚韧的光。它们让我懂得:真正的成长,不是消灭烦恼,而是在与烦恼的博弈中,学会把眼泪酿成勇气,将伤痕刻作勋章。正如地坛里新生的野草,越是风雨摧折,越要向着阳光生长。
写作技巧点拨
1. 多角度选材:从学业、身材、亲情等多维度展现烦恼,避免单一化(参考网页1、48、56)。
2. 细节描写:如“镜片滑落”“碗里的泪水”等具象化场景,增强感染力(网页48、56)。
3. 哲理升华:引用史铁生等作家思想,将个人体验升华为生命感悟(网页73、78)。
4. 结构设计:采用“烦恼呈现—顿悟成长”的递进式框架,符合考场作文要求(网页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