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歌词(节选自多个版本整合):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词曲信息:
作词:乔羽
作曲:刘炽
原唱:郭兰英(1956年电影《上甘岭》插曲)
歌词特点:
三段式结构,分别以“美丽”“英雄”“强大”赞颂祖国,意象丰富(如“大河”“稻花”“”等),情感由抒情渐入激昂。
二、七年级《歌唱祖国》教案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怀,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责任感。
2.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二拍节奏特点,学习弱起小节、附点音符的演唱技巧。
3.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析、创等活动,理解进行曲风格与歌曲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准确演唱歌曲,体会进行曲的雄壮与行进感。
难点:弱起节奏(如“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及高音部分的气息控制。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视频导入:播放《开国大典》油画或国庆阅兵片段,提问:“听到《歌唱祖国》时,你联想到什么场景?”引导学生感知歌曲背景。
知识铺垫:简介作曲家王莘(代表作《歌唱祖国》被誉为“第二国歌”)及创作背景(195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2. 学唱歌曲(20分钟)
初听范唱:播放原唱音频,学生打节拍感知四二拍强弱规律。
分段学唱:
第一段:重点练习弱起节奏(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用踏步模拟行进感。
副歌部分:通过对比“宽广”与“豪迈”的咬字,强调情感递进。
难点突破:用“哒-哒”节奏游戏练习附点音符(如“胜利歌声多么嘹亮”)。
3. 歌曲分析(10分钟)
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主歌+副歌”的三段体(A+B+A)结构,对比主歌的叙述性与副歌的号召力。
音乐元素:讨论进行曲风格的特点(如节奏鲜明、速度中速),联系《运动员进行曲》等同类作品。
4. 拓展活动(10分钟)
合唱创编:分组设计演唱形式(如领唱+齐唱、朗诵+合唱),展示评价。
情感升华:结合歌词“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讨论新时代青少年如何践行爱国精神。
5. 作业与评价
基础作业:背唱《歌唱祖国》第一段,录制音频提交。
创意作业:为班级活动设计一首爱国主题的短诗或节奏口号。
三、参考资料与延伸
音乐鉴赏:对比聆听《我的祖国》与《歌唱祖国》,分析两首歌曲在情感表达与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跨学科链接:结合历史课“新中国成立”主题,开展“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