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字词(如“涔涔”“潸潸”“挪移”“蒸融”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习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时间流逝的方法,并仿写第3自然段。
理解“时间之流”的抽象概念,结合生活体验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感悟—仿写”的路径,体会散文语言美与情感美。
运用“批注法”和“小组讨论”,分析关键句段的深层含义(如“像针尖上的水滴”“如轻烟薄雾”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及奋发之情,树立珍惜时间、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析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仿写时间流逝的片段。
难点:理解“时间之流”的抽象意象,体会作者复杂情感(彷徨、觉醒、不甘虚度)。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1. 情境导入
播放时钟滴答声,提问:“听到这声音,你想到什么?”引出课题《匆匆》。
简介朱自清生平及散文风格(语言洗练、情感细腻),补充创作背景(24岁时的青年焦虑)。
2. 整体感知
初读任务:自由朗读,思考“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时间流逝、人生短暂)。
脉络梳理:分段概括(①时间一去不返;②时间流逝无声;③时间具体消逝;④生命价值追问)。
3. 精读第1-2自然段

关键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分析排比对比:自然循环与时间单向流逝的对比,强化无奈感。
比喻品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比喻时间的渺小与无声,结合“八千多日子”计算(约24年),体会作者对生命短暂的焦灼。
第二课时:深度品析,仿写拓展
1. 精读第3自然段
拟人化时间:“太阳有脚”“跨过”“飞走”等动词,赋予时间动态感,引导学生圈画时间流逝的场景(洗手、吃饭、睡觉等)。
仿写练习:
例句:“聊天时,日子从话语间溜走;发呆时,日子从双眼前掠过。”
学生仿写后互评,强调动词的生动性与生活化。
2. 探究第4-5自然段
情感升华:
提问:“作者为何‘头涔涔而泪潸潸’?‘赤裸裸’有何深意?”(虚度光阴的悔恨,渴望生命留痕)。
补充朱自清24岁后的成就(《背影》《荷塘月色》等),理解“不甘虚度”的觉醒。
首尾呼应:对比开头与结尾的追问,体会结构严谨与情感递进。
3. 拓展延伸
名言积累:分享惜时诗句(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及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时间格言”。
主题阅读:推荐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及林清玄《和时间赛跑》,深化对时间主题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匆 匆
朱自清
时间之问:一去不返?
时间之形:针尖滴水 → 轻烟薄雾
时间之逝:洗手、吃饭、凝望……
生命之思:虚度?留痕?
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背诵第1、3自然段,摘录优美语句。
2. 实践:观察一天中时间的流逝,仿照第3自然段写片段。

3. 拓展:阅读《荷塘月色》,对比两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朗读—品析—仿写”层层递进,落实语言与情感目标;
需关注学生对“时间抽象性”的理解障碍,可借助多媒体(如时间轴动画)辅助具象化。
参考资料整合自多个优质教案,结合新课标任务群理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