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高考作文;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八篇

admin62025-03-02 05:10:25

2013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开放性材料为主,既关照社会现实,又激发思辨精神。从全国卷到地方卷,考生们围绕“专注与价值”“科技与人性”“传统与现代”等多元主题展开思考,涌现出一批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美感的优秀作品。这些文章或借古喻今,或以小见大,或拆解哲理,展现出当代青年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追问。

立意深度:叩问时代精神

优秀作文的立意向来是突破应试窠臼的关键。湖南考生在《叩问心灵》中,以嵇康“广陵散绝”的典故为引,将个体生命选择与时代精神困境相勾连,通过“我愿意”的反复叩问,构建起对自由意志的哲学思辨。这种从历史人物精神世界切入的写作路径,既符合材料中“内心充实而满足”的核心意象,又超越了简单的价值判断,形成对生命本质的深层观照。

北京卷作文《黑镜》则展现了另一种现实关怀。作者将手机屏幕喻为“黑色镜子”,尖锐指出科技异化下的人际疏离:“当每面墙都成为显示屏,真正的对视却成为奢侈品。”该文通过具象化描写电子设备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将“科技与人性”的宏大命题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切片,体现出考生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两篇佳作印证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要求,即通过具体现象挖掘深层价值冲突。

结构创新:突破模式化框架

传统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在2013年考场中被赋予新意。重庆考生《方式改变命运》采用“意象叠加”法,将“种子破土”“溪流入海”“凤凰涅槃”三个比喻性场景串联,每个段落既是独立寓言,又是递进论证,最终汇聚成“变革路径决定发展高度”的结论。这种将抒情意象与逻辑论证交融的写法,打破了应试作文常见的“论点+事例”套路。

13年高考作文;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八篇

湖南卷《宿命》则创造性地采用“猪的视角”展开叙事。文中那只“不甘被宰割”的猪,实际是对功利主义教育观的隐喻。当其他考生都在讨论“值得与否”的价值选择时,该文通过拟人化手法,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具象故事,在文体创新中完成对生命尊严的终极追问。这种“故事新编”式的结构,恰如评卷专家所言,“为枯燥的阅卷过程增添思想趣味”,印证了发展等级中“有创意”的评分要求。

素材运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经典素材的当代阐释成为得分亮点。《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巧妙化用萨松诗句,将“猛虎”对应“建功立业”的抱负,“蔷薇”隐喻“陪伴父亲”的温情,通过苏轼“九死南荒吾不恨”与“此心安处是故乡”的双重人生选择,构建起“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辩证关系。这种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既展现出知识储备的广度,又体现了思维穿透的深度。

广东考生在讨论慈善主题时,则聚焦当下社会热点。《慈善也要维护尊严》选取“街头派发救济品遭拒”的新闻事件,结合《圣经》“身有疾病必能治愈,心有忧伤谁能承当”的箴言,提出“善意传递需尊重受体人格”的观点。该文将古典义理与现代公民意识对接,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思辨,实现了评分标准中“材料丰富”“论据充分”的要求。

语言张力:文白相济的审美追求

优秀作文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多元探索。《愿从本心》大量使用文言句式,“何者”“奋而投笔”“血荐轩辕”等表达,既营造出庄重典雅的语感,又与文中涉及的嵇康、陶渊明等历史人物气质相契合。这种语言形式与内容主题的高度统一,展现出考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深度。

而北京卷《少年,关掉你的手机》则采用充满时代感的表达:“当点赞成为社交货币,真实的情感却在流量中贬值。”文中“信息茧房”“数字囚徒”等新概念的使用,配合“你有多久没看过完整的日落”的诘问,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这种现代白话与科技术语的交织,恰如学者所言,“在贴近生活中完成价值引导”,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时代性。

总结而言,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的创作实践,揭示了高考作文评价体系的双重维度:在基础等级上要求切题、明晰、充实,在发展等级上追求深刻、创新、文采。这些作品的成功启示后来者:写作训练不应止步于技巧模仿,而需培养历史眼光、现实关怀和哲学思维。未来的作文教学可加强“跨界素材整合”与“多元视角建构”训练,让学生在把握评分标准的基础上,发展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本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