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以犹太王大卫与契诃夫小说中人物的铭文为切入点,将“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的哲学思辨置于考生面前。这道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更要求其对历史、文化、人性进行深度思考。从当年涌现的《风中的余香》《心雨》《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等满分作文中,既能窥见考生对辩证关系的精准把握,也能发现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这些范文至今仍为高考作文研究的重要样本,其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值得深入剖析。
一、思辨性主题的哲学诠释
2011年上海作文题的核心在于揭示“逝去”与“永恒”的辩证关系。犹太王大卫的“一切都会过去”指向时间对物质形态的消解,如《风中的余香》中所述:“最宏伟的大厦最终化作历史风尘中的碎土”,盛唐的宫殿、古希腊的城邦皆在物理维度消散。而契诃夫笔下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强调精神遗产的永恒性,正如范文所举,东林党人的傲骨虽被碾碎,却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余香”,在文化基因中延续。
这种对立统一的命题要求考生突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有考生以敦煌壁画为例,指出表面的剥蚀恰使历史内核更显厚重:“干涸百孔的壁画比完整时更能承担历史重量”。这种辩证思维不仅呼应了黑格尔“扬弃”的哲学概念,更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形灭神存”的思想精髓。阅卷专家黄玉峰曾评价,该题“考察学生能否在表象消逝中把握本质永恒”。
二、文化传承与精神永恒
满分作文普遍展现出对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风中的余香》将诗歌比作超越时空的精神载体,指出“盛唐虽逝,李白的月光仍洒在今人窗前”,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印证了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伟大精神创造具有永恒价值。考生还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批评“硬性复刻传统形式”的误区,主张让文化如“风中的淡淡香气”自然浸润现代生活,这种观点与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形成对话。
在个体精神层面,《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通过德国知识界对默克尔的批判,揭示道德准则的不可妥协性。文中引用两万名教授联名反对学术不端的案例,印证了康德的“绝对命令”——道德律令超越时代变迁。这种将个体选择置于历史长河的视角,使作文具备了海德格尔所称的“向死而生”的哲学高度。
三、个体记忆与历史痕迹
记叙文《葬》以安葬祖父的经历为载体,展现私人记忆如何升华为集体历史。文中对葬礼细节的白描,如“棺木入土时惊起的麻雀”,将个体生命消逝与自然规律相勾连,暗合加缪“荒谬哲学”中生命与死亡的永恒命题。而《心雨》通过贫寒学子的求学故事,证明苦难虽会过去,但“父亲脊梁撑起的希望”将永远铭刻于精神图谱,这种叙事策略呼应了保罗·利科“叙事认同”理论——个人故事构成身份认同的基石。
在历史反思维度,多篇范文触及创伤记忆的处理问题。有考生警示:“南京大屠杀的惨痛会过去,但遗忘之刃比更锋利”,此观点与阿多诺“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形成跨时空呼应。这些论述揭示,作文题不仅考察思辨能力,更要求考生具备约恩·吕森所称的“历史意识”——在过往中寻找现实问题的解答。
四、写作范式的突破创新
该年度高分作文呈现出多元的文体实验。《逝恒辩》采用文言写作,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开篇,化用《赤壁赋》的哲学思辨,展现传统文脉的当代生命力。这种尝试虽被阅卷组定为“不鼓励但保护”,却印证了巴赫金“复调理论”在作文领域的实践——不同文体构成思想的对话场域。
在结构设计上,《理性的声音永远不会沉默》创造性地将默克尔事件、梁思成护城案例、文天祥殉国并置,形成跨时空的蒙太奇效果。这种“远距并置”手法,暗合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碎片化美学”的研究,使文章获得史诗般的叙事张力。语言方面,考生善用通感修辞,如“闻到了风中的余香”,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意象,契合苏珊·朗格“艺术是情感符号”的美学主张。
从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典范之作可见,优秀考场写作需兼具哲学深度、文化底蕴与现实关怀。这些范文启示后来者:真正的思辨不应停留于概念推演,而需扎根具体经验;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刻,而应寻求精神内核的当代转化。未来的作文教学,或可加强“批判性遗产”训练,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锻造具有个人印记的思想表达。正如《风中的余香》结尾所述——当新兴画家的笔触模糊了传统与现代的边界,我们方能在时代裂变中,触摸永恒的精神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