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照初心,砥砺奋进正当时。2021年,中央组织部推出的《党课开讲啦》系列节目以生动的形式、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内容,成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节目通过历史叙事、案例剖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观众回望党的光辉历程,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为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这场跨越时空的党课,不仅是对百年党史的深情回眸,更是对新时代使命的深刻叩问。
一、历史回望: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
《党课开讲啦》以百年党史为经纬,将中国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奋斗历程编织成壮阔图景。节目通过情景剧《35?不,是四万万》再现了中国初创时期的艰难抉择,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早期人在民族危亡时刻的觉醒与担当。这种沉浸式的历史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党课单向灌输的模式,使抽象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共鸣。
当镜头切换到浦东改革开放的今昔对比,节目用“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民谚变迁,生动诠释了中国带领人民创造发展奇迹的实践逻辑。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观众在具体可感的案例中理解“中国为什么能”的深刻命题。抗美援朝老兵唐先义手写的党课笔记照片在网络热传,更印证了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生命力。
二、人民立场:初心使命的实践诠释
节目深刻揭示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核。在《人民的城市》单元,上海旧区改造的案例展示了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执政理念。从棚户区到现代化社区,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党与人民血肉联系的具象化呈现。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使理论说教转化为有温度的情感认同。
脱贫攻坚战的纪实影像中,驻村第一书记讲述的扶贫故事引发强烈共鸣。当看到凉山悬崖村的村民走下2556级钢梯搬进新居,观众真切体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如何转化为现实图景。抗疫先锋的现场访谈,则将“党员先上”的口号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守护,白衣战士的请战书、社区志愿者的工作日志,成为新时代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
三、思想创新:理论武装的时代飞跃
节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在解读“党的伟大成就”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现实课题相结合,展现了科学理论的实践伟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方式,使观众在理解“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更清晰把握了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在讨论“中国式现代化”时,节目创造性地采用历史对话形式。钱学森等先辈的科研手稿与当代航天人的工作场景交相辉映,既彰显了科技创新的一脉相承,又凸显了新时代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让观众深刻认识到党的理论创新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指南。
四、实践启示:知行合一的行动纲领
《党课开讲啦》始终强调学思用贯通的价值导向。安徽桂集镇大王村党员在观看后自发组织田间党课,将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种植技术交流。这种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实践”的转变,印证了节目“以学促行”的设计初衷。节目组与高校联合开发的“四史”学习手册,将理论要点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使党性教育真正融入基层治理实践。
对年轻党员的跟踪采访显示,87.6%的受访者表示节目改变了他们对党课的刻板认知。上海戏剧学院学生将党课内容创编成红色剧目巡演,用艺术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这种从“输入”到“输出”的认知跃升,体现了新时代党员教育模式创新的显著成效。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课开讲啦》不仅是对百年奋斗的深情礼赞,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动员。它启示我们:新时代党性教育需要继续深化叙事方式创新,加强现实问题回应,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生态。建议未来研究可聚焦数字技术赋能党课传播、跨代际学习共同体构建等方向,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正如节目中展现的浦东奇迹般蜕变,只要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中国必将在新征程上书写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