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开学第一课回放 开学第一课回放2021完整版

admin72025-03-08 14:15:05

2021年9月1日晚,由中宣部、教育部等联合制作的《开学第一课》在央视综合频道及多个平台同步播出。这档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的节目,通过跨越时空的故事讲述与沉浸式课堂体验,为全国中小学生呈现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节目聚焦中国百年奋斗历程,集结革命先驱、时代楷模、科技工作者与奥运健儿等多元群体,用真实感人的叙事构建起理想与信念的桥梁,激发青少年对家国情怀的深刻共鸣。

理想与信念:百年征程的精神传承

节目以百年党史为脉络,通过“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知识报国”三个维度展开叙事。在李大钊、方志敏等革命先驱的故事中,《宣言》的泛黄书页与蓝蒂裕烈士的遗书《示儿》成为精神传承的物证。前者展现早期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寻,后者则用“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的嘱托,诠释革命者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在当代继续焕发光彩:核动力专家彭士禄继承父亲彭湃的遗志,将毕生奉献给中国事业;拉齐尼·巴依克家族三代戍边,用“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的朴素誓言守护国土完整。

节目创新性地引入“时空对话”形式,让当代青少年与历史人物展开跨时空交流。在《小康说“小康”》环节,闽宁镇移民谢兴昌与古代思想家展开虚拟对话,展现脱贫攻坚的历史纵深感。这种叙事手法不仅打破时空壁垒,更让抽象的理想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力量。

榜样群像:多元领域的奋进者图谱

2021开学第一课回放 开学第一课回放2021完整版

《开学第一课》构建了覆盖多个领域的榜样矩阵。在科技领域,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员通过太空连线展示中国空间站,用“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的宣言彰显科技报国理想;在教育战线,张桂梅校长以病弱之躯坚守华坪女高,其“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理念,通过毕业生苏敏成为支教老师的案例形成精神接力。

体育健儿的现身说法则展现另一种奋斗维度。奥运冠军杨倩以“永远不要小看自己的付出”激励青少年,苏炳添则用“9秒83不是极限”诠释突破精神。节目特别设置“开学寄语”环节,让王书茂、艾爱国等“七一勋章”获得者从祖国各地传递嘱托,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榜样教育体系。

媒介创新:技术赋能的沉浸式课堂

2021开学第一课回放 开学第一课回放2021完整版

节目突破传统课堂边界,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提升教育感染力。在“太空课堂”环节,通过实时连线呈现航天员汤洪波用筷子夹茶水、种植太空红薯等细节,使宇宙探索变得可视化、趣味化。戏剧化演绎《烈士家书》时,舞台采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历史场景,配合钢琴家郎朗的即兴演奏,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张力。

新媒体传播策略也值得关注。除电视直播外,节目在“学习强国”“央视频”等平台同步推送,并设置短视频集锦精准投放。如钟南山“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演讲片段,单条视频在微博获得超500万次播放。这种跨媒介传播模式,使节目触达率提升37%,青少年群体覆盖率增长至92%。

教育反思:价值观塑造的持续性效应

从教育效果看,节目引发广泛社会共鸣。合肥学院学生观看后表示,“每个微小的理想汇聚成明亮的未来”,这种认知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普遍性。调查显示,节目播出后“科学家”“教师”等职业在中小学生理想榜单中的排名上升26%,体现出价值观引导的有效性。但同时也需注意,单次节目的影响力具有时效局限。如研究者指出,需建立“课堂-实践-社区”的联动机制,将节目中的榜样案例转化为校本课程,通过志愿服务、课题调研等形式深化认知。

回望2021年《开学第一课》,其以宏大历史叙事为经,以个体生命故事为纬,编织出理想教育的时代图谱。节目证明,价值观教育可通过艺术化表达实现“润物无声”,但真正塑造青少年的精神品格,仍需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持续性的教育合力。未来或可探索“年度主题-季度实践-月度反馈”的全周期育人模式,让理想之光不仅照亮开学第一课,更能贯穿成长全过程。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