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梳理小说情节,分析母亲形象的性格特点(坚强、善良、诚信)。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精读与略读结合,把握矛盾冲突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贫困年代中诚信的品质,引导学生思考现实中的道德坚守。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母亲形象,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解读“诚信”主题的深层意义,结合现实探讨其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情节梳理
1. 导入(5分钟)
提问:“童年记忆”的普遍印象,对比莫言的“黑暗、饥饿”经历,引出《卖白菜》背景。
2. 检查预习(10分钟)
字词积累:哽咽、污秽、笨拙等。
小说三要素回顾(环境、情节、人物)。
3. 梳理情节(15分钟)
学生分组划分情节:
开端:母亲决定卖白菜(贫困的无奈)。
发展:集市卖白菜(与老太太的冲突)。
高潮与结局:白菜退回,母亲流泪(诚信的坚守)。
4. 讨论环境描写作用(10分钟)
提问:“70年代的农村”环境如何影响人物选择?
第二课时:人物分析与主题探究
1. 分析母亲形象(20分钟)
动作描写:“揭开炕席”“叹息”体现犹豫与无奈。
语言描写:“做人要诚信”展现道德坚守。
对比:母亲面对贫困的坚强与因儿子失信流泪的脆弱。
2. 细节描写赏析(15分钟)

示例:“老太太数钱”与“母亲点钱”的细节,突出贫困中对金钱的珍视。
3. 主题升华(10分钟)
辩论:“多算一毛钱是否可原谅?”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普世价值。
4. 拓展活动(5分钟)
联系现实案例(如“张建顺归还”),讨论诚信的意义。
作业布置
仿写练习:用细节描写刻画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人物场景。
收集关于“诚信”的名言或故事。
二、板书设计
板书框架
《卖白菜》——莫言
一、情节结构
开端:卖白菜的无奈(贫困)
发展:集市冲突(老太太挑剔 → 多算一毛)
结局:白菜退回,母亲流泪(诚信)
二、人物形象
母亲:
坚强:面对贫困不流泪
诚信:因失信而痛心
“我”:
天真 → 冲动 → 悔恨
三、细节描写
动作:“颠着小脚抱白菜” → 珍视
语言:“穷种啊!” → 辛酸
对比:母亲两次流泪(坚强 vs 脆弱)
四、主题思想
贫困中的道德坚守:“诚信是永不贬值的财富”
设计亮点
视觉对比:用箭头连接情节与情感变化,突出矛盾冲突(如“多算钱”与“母亲流泪”)。
关键词提炼:将“贫困”“诚信”“细节”等核心词加粗,强化记忆点。
互动留白:预留空白区域供学生补充讨论观点(如现实中的诚信案例)。
教学资源推荐
课件设计:可结合白菜图片、年代背景图渲染情境。
拓展阅读:莫言《红高粱家族》片段,对比不同作品中的母亲形象。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既能深入文本分析,又能联系现实思考道德选择,实现文学与生活的双重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