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家长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

admin52025-03-28 00:20:35

以奋斗浇灌成长,用信念点亮未来

当金色的秋风拂过校园,2022年《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为全国学生与家长呈现了一场精神盛宴。节目通过奥运健儿、科学家、航天工作者等时代奋斗者的真实故事,串联起家国情怀与个体成长的双重叙事,不仅为孩子们播撒了理想的种子,更让家长们在教育之路上获得深刻启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家长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亦是共同成长的同行者。本文将从价值观塑造、家校共育、榜样力量、科技赋能与责任担当五个维度,探讨这堂课对家庭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

一、价值观塑造:从“小我”到“大我”

《开学第一课》以“奋斗成就梦想”为核心,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节目中,冬奥冠军徐梦桃讲述的“四战冬奥”经历,不仅展现了竞技体育的拼搏精神,更传递了超越自我、为国争光的信念。家长从中认识到:教育不应局限于分数与技能,而需引导孩子建立“小我融入大我”的格局观。正如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用60年荒原变绿洲的故事所揭示的,个体的坚持最终汇聚成时代的洪流。

这种价值观的传递需要家庭教育的日常浸润。节目中,科学家钱七虎院士谈及“用知识报效祖国”的初心,启发家长在教育中融入家国情怀。例如,通过讲述袁隆平团队培育水稻种子的历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理解“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深刻内涵,将“奋斗”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价值观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家长在生活细节中持续传递“责任”“奉献”等核心品质。

二、家校共育:构建教育共同体

节目通过“实景课堂”将课堂延伸至青藏高原科考站、问天实验舱等场景,展现了教育场景的多元化。这启示家长: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不应局限于作业监督,而应共同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生态。例如,家长可借鉴节目中“水稻微观世界”的观察方式,带孩子参与自然探索或社区服务,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

家校合作更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节目中,航天员王亚平分享的“太空授课”经历,凸显了好奇心与探索欲的重要性。家长应像“象爸爸”呵护亚洲象般,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如心理学者提出的“积极语言激励法”,即通过肯定式沟通(如“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很独特”)而非结果性评价,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这种“温暖陪伴”与“理性引导”的结合,正是家校共育的理想模式。

三、榜样力量:从仰望到践行

节目邀请的榜样人物呈现出多元化的奋斗图谱:既有“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诠释的英勇无畏,也有“时代楷模”黄大发修渠引水的愚公精神。家长意识到,榜样教育不应局限于历史人物,而需挖掘现实中的平凡英雄。例如,家长可与孩子讨论节目中三代塞罕坝务林人的坚守,探讨“坚持”与“传承”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家长自身应成为“第一榜样”。节目中,舰载机飞行员戴兴的成长故事表明,父母的言传身教比空洞说教更具感染力。若家长能在工作中展现敬业态度、在家庭中践行诚信原则,孩子自然能习得“奋斗”的真实含义。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直观的教科书。”

四、科技赋能:打开认知新维度

2022《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家长开学第一课观后心得

节目采用AR技术还原问天实验舱、显微镜头展现种子结构,将抽象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视化体验。这种创新形式启示家长:科技不仅是学习工具,更是思维拓展的桥梁。例如,通过模拟“拉索”宇宙线观测站的探测过程,孩子能直观理解高能物理的奥秘,家长则可借此引导孩子关注前沿科技。

科技素养的培养需打破“唯工具论”。节目中,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提醒家长避免陷入“技术依赖”误区。例如,在指导孩子使用编程软件时,应注重逻辑思维训练而非单纯技能掌握。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米切尔教授提出的“人本AI”理念,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控科技”而非“被科技掌控”的下一代。

五、责任担当:从家庭到时代的接力

节目结尾,少先队员在长城诵读《少年中国说》的场景,将个体成长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这促使家长反思:教育不仅是家庭事务,更是时代使命的传递。正如考古学家高星在文明探源环节所言,每一代人都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

这种责任体现在日常教育的三个层面:其一,培养孩子的生态意识(如节目中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案例);其二,强化公民素养(如志愿者群体的奉献精神);其三,树立全球视野(如“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交流)。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格局,使其成长为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公民。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点亮生命

2022年《开学第一课》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多重维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价值观的共鸣、精神的传承与生命的相互滋养。对于家长而言,需在实践中做到“三个转变”:从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关注,从权威主导转为平等对话,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引领。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化应用,家庭教育将面临更多挑战与机遇。建议家长持续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参与“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实践,让教育成为一场永不停歇的共生共长之旅。正如节目中所展现的,当每个家庭都能以奋斗浇灌希望,用信念守护成长,教育的薪火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璀璨未来。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