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央视春晚以“新征程上的迎春曲,中国年里的欢乐颂”为主题,通过科技与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多元表达,既展现了时代脉搏,也引发了观众对艺术形式与社会议题的深度思考。以下从观后感与参与者的视角展开分析:
一、观后感:科技与人文交织的视听盛宴
1. 舞台设计与技术革新
2022年春晚延续了历年舞美的震撼效果,采用720度环形屏幕、XR/AR虚拟技术及8K超高清直播,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例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全息扫描技术将《千里江山图》动态化,青绿山水与舞者身姿交相辉映,传递出古典美学的现代生命力。武术短剧《乳虎啸春》以剧情融入武术表演,虚拟场景与真人动作的结合展现了中华武术的侠义精神。
2. 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
节目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如《忆江南》将《富春山居图》以音舞诗画形式呈现,濮存昕、阿云嘎等演员化身画中人物,吟诗作赋,还原了江南山水的人文意境。而戏曲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通过老中青三代同台,展现京剧、豫剧等剧种的传承活力。这些节目以艺术语言诠释了“何以中国”的文明答案。
3. 语言类节目的现实关怀
小品聚焦社会热点,如《还不还》以“元宇宙”“老赖”等话题讽刺失信行为,金句“能借你钱的人都是最信任你的人”引发共鸣。《喜上加喜》则通过短视频创作的家庭矛盾,探讨代际沟通问题,贾玲的“人参公鸡”“勾心豆角”等谐音梗增添了喜剧张力。但部分观众认为某些小品仍存在“催生”“催婚”等传统套路,与现实脱节。
4. 国际视野与冬奥元素
晚会融入冬奥主题,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以中文拜年,廖昌永与李玟合作的《点亮梦》唱响奥运精神。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秘鲁歌手胡安的参与,以及《黄河长江》的跨国合唱,体现了春晚作为文化桥梁的全球影响力。
二、参与者视角:台前幕后的挑战与感动
1. 主持人的突破与互动
新晋主持人马凡舒以大气甜美的形象惊艳亮相,成为“最美主持”,其首次主持大型晚会的从容表现被赞“董卿接班人”。撒贝宁则因“嘴瓢”登上热搜,随后幽默回应“虎头虎脑不嘴瓢”,展现了主持人的临场应变。
2. 演员的敬业与创新
舞蹈《金面》中,舞者与三星堆青铜面具的跨时空对话,要求演员在厚重服饰下精准控制动作,幕后训练强度极高。魔术师邓男子首次登上春晚,坦言“十年冲刺只为十步舞台”,其《迎春纳福》通过无托设计增强观众互动,现场嘉宾的真实反应成为亮点。
3. 科技团队的幕后攻坚
竖屏直播是2022年春晚的突破性尝试,通过5台专属机位适配移动端用户,实时弹幕与红包互动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群像节目在竖屏构图上的挑战也暴露了技术磨合的不足,如镜头切换与焦点平衡仍需优化。
4. 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感
老艺术家如陈少云(74岁)在《徐策跑城》中完成高难度戏曲动作,展现了“戏比天大”的坚守。而《行云流水》的武术演员在上海、广州等城市高空表演,以云端太极诠释“天人合一”的哲学,背后是数月的高强度训练与安全风险把控。
三、争议与反思:进步中的不足
有观众认为晚会开场歌舞过于喧闹,缺乏沉浸感;语言类节目中,姜昆的相声《欢乐方言》被批评为“方言知识科普”,笑点不足,而岳云鹏的相声因内容平淡被建议“退出春晚”。
尽管科技提升了视觉效果,但过度依赖虚拟场景可能削弱表演的情感传达。例如《机器人扭秧歌》虽展示AI技术,却因机械感过强被指缺乏艺术温度。
春晚作为时代镜像
2022年春晚以多元融合的姿态,既呈现了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等宏大叙事,也通过凡人小事传递温情。它不仅是文艺演出的集大成者,更成为国民情感共鸣的载体。正如网友所言:“春晚或许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它始终是除夕夜最温暖的陪伴。”对于参与者而言,春晚是荣耀亦是责任,每一份努力都在为“中国故事”增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