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2023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是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党内集中教育,旨在通过理论武装与实践转化相结合,推动党员干部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此次主题教育不仅是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部署,更是破解发展难题、回应人民期待的关键举措,为新征程注入思想动力。
一、主题教育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
2023年主题教育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主题,其内涵深刻体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从理论层面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13个领域,形成“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科学体系。主题教育强调将这一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的精神力量,为全党提供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武器。
这一主题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党内仍存在理论学习不深、担当作为不足等六大问题。通过主题教育,党着力破解党员干部在政治素质、能力本领等方面的短板,例如在应对甘肃临夏地震、东北雨雪冰冻灾害时,基层党组织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抢险救灾的实际行动,彰显思想引领实践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题教育是“统一全党思想、解决突出问题、推动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总要求与根本任务的逻辑关联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12字总要求构成主题教育的行动纲领。其中,“学思想”要求全面掌握理论体系,例如广西组织党员干部通读《习近平著作选读》,开展“循迹溯源”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认知与历史经验相融合;“强党性”聚焦主观世界改造,安徽省委通过党性分析清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指示纳入整改重点,推动政治忠诚具象化。
根本任务则体现知行合一的实践导向。主题教育要求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三大维度,例如济南市将167项重点任务纳入考核体系,用项目化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这种转化机制在基层实践中表现为“五个善于”——从把握时代脉搏到防范重大风险,党员干部运用创新理论解决矛盾的能力显著提升,如广东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创新跨境服务机制,正是“善用思想武器破难题”的典型案例。
三、方法论创新与调查研究实践
主题教育的方法论突破体现在“四不两直”调研与问题导向机制。中央明确要求采用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的“四不两直”方式,直插基层现场。例如云南推行“一线工作法”,省级领导每季度赴产业园区现场调度,2023年第三季度解决企业用地审批等难题47项。这种调研方法打破形式主义桎梏,使政策制定更贴近实际需求。
在问题整改层面,建立“清单化”管理机制成为亮点。黑龙江将检视问题细化为236项具体措施,实行责任人与时限双明确;天津西青区针对高质量发展瓶颈,梳理24条问题清单并配套整改路线图。这些实践印证了“五个必须坚持”原则,尤其是系统观念与攻坚克难的结合,使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
四、成效评估与长效化建设路径
主题教育的成效以群众满意度为根本评判标准。西藏定结县驻村工作队解决50亩耕地抛荒问题,江西奉新县通过“干群面对面”活动化解纠纷17起,这些民生实事的推进彰显“为民造福”目标落地。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第二批主题教育期间,基层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满意度提升至89.6%,印证了思想引领行动的实际效果。
建立长效机制需从制度层面巩固成果。中央提出将主题教育与机构改革相结合,例如市场监管总局整合12315平台与主题教育问题反馈系统,形成常态化诉求响应机制。未来可探索建立“理论武装指数”考核体系,将学习成效纳入干部选拔标准,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建新功”。
主题教育作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重要实践,成功构建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协同发力的新模式。通过理论武装深化、调查研究革新、整改机制创新,全党在凝心铸魂中增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面向未来,需进一步将主题教育经验转化为常态化制度,特别是在年轻干部培养、数字党建等领域深化探索,使党的创新理论持续焕发实践伟力。正如杨奇才等学者所言:“主题教育四个维度的要求,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方案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