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学第一课》以“行走的课堂”形式带领观众探访国家版本馆、《儒藏》编纂工程等文化地标,将历史文献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让沉睡千年的典籍焕发新生。汤一介先生皓首穷经编撰《儒藏》的故事令人动容,他带领团队历时十余年整理出510种、282册儒家典籍,用近2亿字的体量构建起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这种“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坚守,不仅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更印证了“五千年文明未曾中断”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数字化展厅里,北宋《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光泽跨越时空重现,明代《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通过4K技术纤毫毕现。正如工程副主编金晓明所言:“我们不是简单复制古画,而是用科技延续艺术生命。”当考古学家高星展示距今百万年的石器时,人类起源的密码与“何以中国”的命题被串联,这种从器物到精神的完整叙事,让观众深刻理解“文化基因”的传承不仅是守护过去,更是激活未来的钥匙。
科技创新的星辰征途
从世界屋脊的“拉索”宇宙线观测站到浩瀚太空的中国空间站,节目用科学家的足迹丈量着强国复兴的维度。曹臻团队在海拔4410米处建造的高能物理观测装置,每秒可捕捉数万个宇宙粒子,其灵敏度比同类设备提升30倍,这项自主创新的成果让中国在宇宙探索领域首次掌握话语权。当神舟十六号乘组通过天地连线展示太空种植实验,航天员景海鹏说出的“每个数据都藏着星辰大海的答案”,恰是科技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精神的缩影。
在江苏镇江的现代农业基地,土壤学硕士魏巧将传感器埋入万亩良田,通过光谱分析实现精准施肥,使水稻优质率提升30%。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与“拉索”观测站的科学家形成奇妙呼应。无论是探索微观粒子还是培育一粒稻种,科技创新的本质都是对未知的敬畏与突破。正如节目中强调的:“科学精神不仅是实验室里的严谨,更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担当。”
生态文明的绿色觉醒
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实景课堂掀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诗意篇章。作为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生态系统,这里保存着2527种高等植物、740种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成为解读“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廖红教授团队研发的“茶豆油菜套作”模式,让茶树与固氮植物共生,既减少60%的水体污染,又创造出立体农业的经济价值,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对立命题。
镜头转向戴庄村的生态农场,猪粪变成有机肥,稻糠反哺家畜饲料,这种“仿自然”的循环体系构建起零污染的农业闭环。赵亚夫四十年前在荒山上种下的桃树,如今已发展为涵盖38个品类的生态链,其背后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朴素智慧。节目用这些案例揭示: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需要代际传承的耐心与智慧。
青春热血的使命接续
抗美援朝老兵与歼-20飞行员的隔空对话,勾勒出强国之路的精神图谱。92岁的陶伟讲述用落后战机击落敌机的传奇,张威驾驶最新隐形战机护航志愿军遗骸归国,两代军人的故事串联起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这种跨越时空的守护,印证着“强军梦”与“强国梦”的同频共振。
在乡村振兴的田野课堂,“90后”新农人用无人机播种、用直播带货的案例,打破了人们对农业的刻板印象。当北大毕业生选择扎根新疆棉田,用AI模型预测病虫害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奋斗的青春在哪里都能闪光”。节目通过这些鲜活个体证明:新时代的“有为青年”定义早已超越传统职业边界,关键在于是否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
在复兴坐标中寻找人生答案
2023年《开学第一课》用多元叙事构建起立体化的价值坐标:从《儒藏》工程守护的文化根脉,到“拉索”观测站探索的宇宙边疆;从武夷山的生态密码,到戴庄村的循环农业,每个案例都在回答“何以强国”的时代之问。节目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强国复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化为每个领域的前行足迹。
对于青少年而言,这堂课既是历史认知的重构,也是未来责任的启蒙。当考古学家从地层中解读文明密码,科学家在数据中寻找宇宙真理,新农人在土地上创造生态价值时,他们共同诠释了“奋斗者”的真正内涵。未来的教育或许需要更多这样的“行走课堂”,让知识突破书本边界,让理想照进现实大地,如此方能培养出既有文化自信又具创新魄力的新时代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