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题始终以思辨性为核心特征,其命题往往通过“有人说”的句式构建观点对立场域。例如2023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一命题,直接指向真理的永恒性与时代性之争。这种命题设计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海派文化的开放性与国际视野,既要求考生理解传统智慧的沉淀价值,又需回应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带来的认知焦虑。
从历史脉络看,上海高考作文的思辨传统可追溯至2008年“他们”、2011年“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等题目,均以二元对立结构激发考生对复杂性的思考。2025年春考题目“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否是创新”延续了这一脉络,通过质疑知识重组的意义,考察考生对创新本质的理解。这种命题策略不仅检验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暗含对教育目标的反思——知识积累与批判性思维的平衡。
二、知识传承与当代实践的碰撞
在“有人说”类命题中,知识权威与个体经验的张力尤为显著。以2022年“浓缩的就是精华”为例,该题表面上探讨信息筛选的效率问题,实则暗含对快餐文化冲击深度思考的批判。考生需辨析“浓缩”背后的认知惰性风险,例如博物馆展品的符号化可能消解历史语境,这与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
这种碰撞在2024年“人与事物发展进程”的秋季高考题中达到新高度。题目要求考生分析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互动关系,而优秀范文《破茧》通过敦煌壁画数字化工程案例,论证了技术介入如何重构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此类写作既需援引黑格尔“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的哲学隐喻,又要结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实践成果,体现思辨命题对跨学科整合的要求。
三、哲学命题的个体化表达
上海作文题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抽象哲学命题转化为具象生活场景。2021年“你怎么做就成为什么样的人”看似探讨行动与身份的因果关系,实则暗藏萨特存在主义与宿命论的博弈。有考生以《庖丁解牛》为喻,指出“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修炼过程,正是通过重复劳动实现自我超越的例证,这种诠释将庄子哲学与当代工匠精神联结,展现了命题的阐释弹性。
2025年春考佳作《根系与枝叶》则从另一维度回应此类命题。作者以崇明岛生态修复工程为切入点,提出“劳动改变大地模样”的本质是人类认知模式的具象投射:过度干预自然的“模”是功利主义的产物,而尊重生态规律的“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这种写作策略完美契合了试卷“劳动—大地—自我认知”的三元结构,同时暗合海德格尔“栖居”概念中的天人关系。
四、语言风格的审美转向
近年上海作文的语体呈现出从抒情叙事向理性思辨的转型。2020年“事实与看法”题目的高分范文《镜与灯》中,考生引用《史记》与《人类简史》对比,论证事实的客观性与解释的建构性,其语言密度与逻辑强度已接近学术论文。这种转变与新课标“提升思维品质”的要求直接相关,2025年专家评卷报告中特别强调“说理需兼顾严谨性与感染力”。
与此个性化表达并未消失,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呈现。2023年某篇探讨“探索陌生世界”的满分作文,开篇以徐霞客游记片段营造历史纵深感,继而用张弥曼院士“用化石重建生命树”的案例论证科学探索的多元驱动,最后以王家卫电影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收束,实现文学性与思辨性的共振。这种写作范式标志着上海考生已掌握“用诗性语言承载理性内核”的高级技巧。
总结与前瞻
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有人说”模式,本质上是通过观点碰撞构建思想实验场域。其价值不仅在于选拔人才,更在于塑造一代人的思维范式——要求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群体、理想与现实的多重张力中寻找平衡点。未来命题可能进一步强化跨文化比较(如中西方创新范式差异)与科技维度(如AI时代的知识生产)。
对于教学实践,建议从三方面突破:其一,建立“哲学概念—历史案例—现实问题”的思维训练链;其二,开发非连续性文本群阅读课程,提升信息整合能力;其三,借鉴法国BAC作文的命题思路,引入艺术评论与社会调查报告等多元文体。唯有如此,才能让作文教学真正成为“思维的体操”,而非应试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