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百年奋斗的厚重画卷,“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如红线般贯穿始终。从井冈山时期贺页朵在桐油灯下写下的错字连篇却饱含忠诚的入党誓词,到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铺开,教育始终是传承红色基因、塑造精神品格的核心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将党的初心转化为育人实践的使命,这种使命既是对历史承诺的继承,也是对民族未来的担当。
在贺页朵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农民党员在白色恐怖下用生命守护信仰的震撼。他将入党誓词藏在榨油坊屋檐下二十余年,这种对初心的坚守超越了时空,成为当代教育者最生动的教材。黄一兵教授指出,“初心让党永远年轻”,教育的本质正是通过代际传递,让这种青春力量永不褪色。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理想信念的播种,每个教育细节都承载着塑造灵魂的重任。
二、立德树人的实践维度
“守教育初心”的本质是回归育人本真。在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通过“四抓四落实”模式将主题教育融入课堂,既抓理论原典学习,又抓产教融合实践,使教育回归“培养什么人”的根本命题。这种实践印证了王均伟教授的观点:“无私才能无畏,担当需要纯粹的教育情怀”,师德建设必须从理念转化为行动。
教育初心的具象化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教师需以“严谨治学”筑牢专业根基。如贵州省教育厅推动的“三强行动”,要求教师既精通学科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用学术深度支撑育人高度。其二,“关爱学生”需要情感温度。双语实验小学党支部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师生共同重温革命传统,这种情感共鸣比单纯说教更能触动心灵。其三,“为人师表”强调行为示范。李忠杰提出的“时代是出卷人”启示我们,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品格的考卷,其言行举止都在书写育人答案。
三、知行合一的行动哲学
主题教育不是抽象的理论学习,而是方法论与实践论的统一。中央指导组提出的“五个贯穿始终”,将调查研究与整改落实紧密结合,这种闭环机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路径。在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让师生深入田间地头,既检验了理论学习成果,又破解了农业技术推广难题,实现教育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向赋能。
这种实践智慧包含三重辩证关系:理论学习与问题导向的平衡,如遵义医科大学制定的30项调研清单,将学术研究与区域发展痛点精准对接;传统继承与教育创新的融合,北京“接诉即办”机制将群众诉求转化为教育改革动力,创造出基层治理新范式;个体成长与集体使命的协同,贵州护理职院通过科教协同创新中心,既培育学生创新能力,又构建起产学研生态圈。这些探索证明,教育初心需要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淬炼升华。
四、面向未来的育人图景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门槛上,初心守护需要制度保障与文化滋养并重。中央办公厅《关于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提出的长效机制建设,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而贵州民族大学打造的“十讲十进”宣讲体系,通过专家讲理论、老兵讲故事、学生演经典等方式,构建起立体化的价值培育网络,这种文化浸润比刚性约束更具持久生命力。
未来的教育创新应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数字技术赋能初心传承,如贵州省职业教育智慧云平台将红色资源数字化,使革命传统教育突破时空限制;二是评价体系的重构,需建立包含学生满意度、社会贡献度等维度的师德评价模型,避免唯论文、唯奖项的片面导向;三是代际对话机制的建立,让老一辈教育者的经验与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碰撞,正如谭余保接收贺页朵誓词时完成的初心接力,这种代际传递才能保证教育薪火永续。
(全文约1200字)
总结:从贺页朵用生命守护的入党誓词,到新时代教师在三尺讲台的默默耕耘,教育的初心始终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它既体现在对“培养什么人”的深刻思考中,也落实在“怎样培养人”的实践创新里。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育人实效,用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让检视整改完善育人机制。未来研究可深入探索初心传承的代际机制、信息技术与红色教育的融合路径、以及师德建设的长效评价体系,使教育始终成为民族复兴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