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理论学习浮于表面
政治学习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不深刻,存在“为学而学”现象。
业务知识更新滞后,依赖经验主义,对新政策、新方法掌握不足,导致工作思路僵化。
2. 创新意识与执行力不足
安于现状,缺乏开拓精神,习惯于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对复杂问题缺乏主动破解的魄力。
执行上级部署时存在“层层衰减”,未能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效率低下。
3. 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倾向
重形式轻实效,调研走过场,对基层真实需求了解不深,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
服务群众意识淡薄,对待群众诉求态度生硬,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
4. 纪律与责任意识薄弱

自我要求不严,存在迟到早退、工作时间处理私事等纪律松散现象。
回避矛盾,奉行“好人主义”,对下属或同事的违规行为监督不力。
5. 民主作风与协作不足
决策过程中缺乏民主协商,习惯“一言堂”,忽视集体智慧和群众意见。
部门间协作意识不强,存在推诿扯皮、责任边界不清的现象。
二、问题根源分析
1. 思想根源
理想信念弱化,宗旨意识淡薄,未能将“为人民服务”内化为行动自觉。
政绩观偏差,重显绩轻潜绩,忽视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
2. 能力与态度因素
缺乏“本领恐慌”意识,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学习适应能力不足。
担当精神缺失,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消极心态。
3. 制度与环境影响
考核机制不完善,未能有效激励干部主动作为。
监督问责宽松软,导致纪律约束力不足。
三、整改方向与措施
1. 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
制定系统学习计划,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业务知识结合,开展“学用转化”研讨。
建立“以考促学”机制,定期检验学习成效,避免“学用两张皮”。
2. 强化担当作为,推动改革创新
设立“难点问题攻坚专班”,鼓励干部牵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破除惯性思维。
优化绩效考核,将创新成果纳入晋升评价体系,激发内生动力。
3. 践行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
开展“一线工作法”,每月至少深入基层调研3次,建立问题台账并限期销号。
推行“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简化办事流程,提升群众满意度。
4. 严明纪律规矩,加强自我约束
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强化“红脸出汗”的监督氛围。
实行“岗位风险清单”管理,针对重点领域(如审批、采购)开展专项廉政检查。
5. 完善制度保障,促进长效治理
修订《作风建设实施细则》,明确岗位责任边界和协作机制,减少推诿扯皮。
建立“作风问题曝光台”,通过内部通报和群众评议双重监督,倒逼责任落实。
四、
干部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修养的体现,需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持续整改。通过理论学习固本、制度约束强基、群众监督提质,方能实现从“被动整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