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如下:
原文(节选)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突然哭着要纸笔,父亲借来邻居的文具给他。他当即写下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为主题,传遍全乡秀才观赏。此后,他指物作诗一挥而就,文采和道理都值得称赞。同县人惊叹他的才华,纷纷宴请其父或花钱求诗。父亲贪图利益,每天带他四处拜访乡人,不让他学习。
> 多年后,王安石回乡探亲时再见方仲永,他已十二三岁,作诗水平大不如前;又过七年,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无异”。
《伤仲永》的讽刺对象
1. 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方仲永的父亲因贪图钱财,将其天赋当作敛财工具,剥夺了他接受教育的机会。王安石借此讽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短视行为——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这种功利心态不仅葬送了仲永的天赋,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百姓因生存压力而牺牲教育的现实。
2. 忽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王安石强调“受之天”的天赋需与“受于人”的后天学习结合。仲永虽有“通悟之才”,却因缺乏教育沦为庸人,警示世人:即使天资卓越,若不持续学习,终将泯然众人。文章更深层地批判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轻视,尤其是底层家庭对子女培养的漠视。
3. 对普通人的反向警示
结尾反问:“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指出普通人若连后天努力都放弃,可能连“普通人”的水平都无法维持。这一观点直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群体,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
4.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隐射
文中“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等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神童”的畸形追捧,而非系统性培养人才的机制。这种环境助长了仲永父亲的投机心理,也暴露了教育制度的缺失。
总结
《伤仲永》通过一个天才陨落的故事,讽刺了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忽视教育的短视行为,并警示天赋与努力缺一不可。其核心思想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尤其在强调终身学习与教育公平的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