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多篇实践案例与心得,字数约2000字)
一、实践目的与背景
寒假期间,我积极响应“返家乡”社会实践号召,以“服务家乡发展,提升自我能力”为目标,深入基层参与多项实践活动。通过岗位实习、志愿服务、文化宣传等方式,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理解,同时锻炼沟通能力、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
1. 基层政务实习:助力乡村振兴
在村委会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档案整理、政策宣传和民生调研工作。例如,协助村干部完善村民社保信息录入,参与“反诈宣传进社区”活动,针对老年人群体用方言讲解电信诈骗案例,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提升居民防范意识。走访农户调研乡村振兴成果,记录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
2. 文化志愿服务:传承家乡非遗
加入家乡文化推广团队后,我参与了非遗工坊的运营工作。通过整理地方志资料、拍摄传统手工艺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家乡的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组织中小学生非遗体验活动,带领孩子们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激发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3. 企业岗位实践:应用专业知识
在本地农商银行实习期间,我担任大堂助理,协助客户办理业务、解答金融问题。面对老年客户,耐心指导其使用自助设备,用通俗语言普及反知识;参与整理信贷档案,学习风险评估流程,将课堂中的“信用风险管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深化了对金融法律实务的理解。
4. 公益服务行动:传递社会温暖
加入暖冬志愿服务队,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提供关爱。在社区“爱心课堂”中辅导留守儿童学业,设计趣味游戏缓解其心理压力;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义诊,协助测量血压、登记健康档案,并普及慢性病预防知识。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民生需求与青年责任。
三、实践收获与成长
1. 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基层政务与企业实习,我掌握了档案管理、数据分析等实用技能,并将法律、金融等专业知识融入实际工作,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2. 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在志愿服务中,我意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例如,乡村教育资源短缺、老年人数字鸿沟等问题需多方合力解决,青年更应主动担当。
3. 综合素质的锻炼:
4. 对家乡发展的新认知:通过调研发现,家乡在电商助农、文旅融合方面潜力巨大,但存在品牌建设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未来可结合专业提出改进建议。
四、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1. 经验不足导致的效率问题:初期因不熟悉基层工作流程,档案分类、政策解读效率较低。通过向村干部请教、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逐步改进。
2. 专业知识应用局限:部分法律理论在乡村实践中需“本土化”调整,例如调解纠纷时需兼顾法理与人情,这要求我未来加强案例学习。
3. 资源整合能力待提升:在非遗推广中,宣传渠道单一,未能有效联动文旅部门。未来可尝试搭建线上平台,引入高校设计团队助力产品创新。
五、总结与展望
此次“返家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工作不仅是服务,更是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未来,我将从三方面深化实践成果:
1. 持续关注家乡发展:利用寒暑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如电商助农、非遗IP开发,为家乡引入资源。
2. 强化专业实践结合: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如金融风险防控、基层法律普及),在学业中定向深化研究。
3. 带动更多青年参与:通过分享会、自媒体宣传实践故事,激励同龄人投身家乡建设,形成“青年反哺家乡”的良性循环。
实践虽短,却让我明晰了个人成长与时代使命的交汇点。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唯有扎根基层、服务社会,方能真正实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