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执政根基和战斗堡垒,始终发挥着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核心作用。无论是国有企业、社区街道,还是教育机构、农村一线,无数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创新实践诠释着“飘扬在一线”的深刻内涵。他们通过深化理论学习、优化组织机制、强化作风建设,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在不同领域书写了服务大局、造福群众的生动篇章。
一、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发展共识
思想建设是基层党组织的灵魂工程。延陵建设公司党支部通过建立“三位一体”学习机制,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行业发展实践深度融合。每周开展“红色晨读”,每月组织专题研讨,每季举办书记党课,形成“理论学习—业务研讨—成果转化”的闭环链条。这种学习模式使党员在理解“双碳”战略时,能主动思考建筑行业绿色转型路径,成功推动企业获得国家级绿色施工认证。
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思想教育创新体现为“行走的思政课”。党委将实验室、产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点转化为教学现场,让党员在污水处理厂见证生态理念落地,在智慧农业大棚体会科技兴农内涵。这种沉浸式教育使理论学习生动化,近三年该院党员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中,涉及民生改善的课题占比提升40%。
二、创新组织机制,夯实战斗堡垒
组织活力源于机制创新。某市税务局机关党委构建的“网格化责任区”管理模式颇具代表性。将辖区划分为6个党建网格,实行“1名党委委员+3名支部委员+5名党员骨干”的包干责任制,通过“日常巡查、问题清单、限时办结”流程,使办税服务厅群众满意度从87%提升至96%。这种扁平化管理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结构优化中展现新作为。贵州台江县长滩村党支部推行的“十户抱团”机制,将分散农户按产业类型组建党小组,形成“支部统筹、小组联动、党员示范”的工作格局。在黄桃种植项目中,党员技术骨干牵头组建合作社,通过统一标准、共享冷链、品牌营销,使亩均收益提高1500元,带动27户脱贫户稳定增收。这种组织形态创新,让传统村落焕发现代农业生机。
三、淬炼过硬作风,树立先锋形象
作风建设关乎党的形象根基。某国有银行支行党支部建立的“廉洁风险防控矩阵”具有示范意义。通过梳理信贷审批、财务管理等12个关键环节,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82张,设置风险预警指标35项,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异常交易实时监测。该机制运行三年来,累计拦截违规操作17起,客户投诉率下降63%,将“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紧。
社区党组织在服务中锤炼为民本色。成都某“村改居”社区党委推行的“民情台账销号制”,要求党员每日收集诉求、每周研判处置、每月公示结果。针对安置小区充电桩不足问题,党员突击队72小时内完成现场勘察、方案设计、设备安装,创造“当日提议、三日落地”的服务速度。这种“马上就办”的作风,使社区群众满意率连续三年保持95%以上。
四、推动改革发展,释放党建效能
党建引领始终是改革发展的红色引擎。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党委实施的“揭榜挂帅”机制,打破职称资历限制,鼓励党员牵头攻关“卡脖子”技术。在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中,青年党员团队攻克钛合金焊接工艺难题,使国产化率从62%提升至98%,相关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种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动能的实践,彰显着“大国重器”中的党建力量。
在教育领域,西安交通大学党委构建的“双带头人”培育体系成效显著。选拔45名学术骨干担任支部书记,推动党建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在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建“党员创新工作室”,孵化出8个交叉学科团队,其研发的智能诊疗系统已在全国132家医院应用。这种“党建+科研”模式,使高校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五、践行为民宗旨,绘就幸福底色
服务群众是基层党建的永恒课题。重庆渝北区双湖路社区党总支打造的“15分钟党群服务圈”,整合辖区商家、物业、社会组织等62家单位,形成“群众点单、组织派单、党员接单”服务链条。针对老年群体推出的“红色代办”服务,累计办理医保认证、家电维修等事项3800余件,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
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福建福鼎赤溪村党总支探索的“生态资源转化”路径颇具启示。党员带头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将废弃校舍改造成研学基地,把竹林步道升级为摄影打卡点,通过“支部+企业+农户”模式,使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万元,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种绿色发展实践,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实践证明,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生命力源于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对时代需求的回应、对群众期盼的关切。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智慧党建平台建设,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组织生活全程追溯;探索跨区域党建联盟机制,在产业链、创新链上构建新型组织形态;完善“双培养”制度,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管理精英。唯有持续创新基层党建实践,才能更好发挥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