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全国一卷以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为切入点,新高考一卷则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两者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坚守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突破。这一主题不仅呼应了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切,更揭示了青年一代在时代浪潮中应具备的辩证思维——唯有深植文化土壤,方能孕育创新之花。
文化根基的守护
围棋中的“本手”代表着对规则的敬畏与基本功的锤炼,正如《周易》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正是源于对文化基因的自觉守护。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院长扎根大漠五十载,用数字化技术让千年壁画永驻人间,她的实践印证了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理论——只有深刻理解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
这种守护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动态的传承。故宫博物院将《千里江山图》转化为沉浸式艺术展,让观众穿越时空与王希孟对话;苏州博物馆运用3D打印技术复原明代家具榫卯结构,使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正如建筑学家吴良镛所言:“传统是流动的河水,而非凝固的冰面。”守护文化根基的本质,是在时代语境下重构文化记忆。
创新路径的探索
“妙手”的生成绝非偶然,它建立在对“本手”的超越性理解之上。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提出的“创新三原色”理论指出:知识积累(红色)、批判思维(蓝色)、跨界融合(黄色)共同构成创新光谱。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成功,正是将唐代陶俑造型、敦煌壁画色彩与现代AR技术熔于一炉,创造出惊艳世界的文化表达范式。
这种创新需要突破线性思维定式。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开发的“数字藏经洞”,通过游戏引擎技术实现洞窟毫米级复原,让全球网民指尖触碰千年文明。这种跨界融合印证了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真正的创新不是量的叠加,而是质的重构。正如故宫前院长单霁翔所说:“让文物活起来,需要让传统与现代产生化学反应。”
青年使命的担当
在“选择·创造·未来”的命题下,青年群体承担着特殊的文化使命。95后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将面塑技艺融入潮流手办,在B站收获百万点击量;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生团队运用遥感技术定位汉代烽燧遗址,用科技揭开历史面纱。这些实践体现了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后喻文化”特征——年轻人正在成为文化传承的创新主体。
这种担当需要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认知之上。同济大学“数字乡建”团队深入福建土楼村落,既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建筑数据库,又组织村民重演夯土技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在地全球化”理念——本土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反而能生长出更具生命力的创新形态。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所言:“守护与创新,是青年写给历史的情书。”
站在文明传承的十字路口,我们既不能做固守“俗手”的保守者,也不能成为追逐“妙手”的投机者。全国一卷强调的“本手”筑基,与新高考一卷倡导的创新突破,本质上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双螺旋结构。未来教育应当强化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建立跨学科创新实验室,培养既能深耕文化土壤、又善用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唯有如此,方能在守护文明根脉的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