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的庄严时刻,我们共同回顾这支英雄队伍的光辉历程,深切感受"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之魂。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到新时代科技强军的铿锵步伐,人民军队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要传承红色基因,更要谱写军民融合的时代新篇,让双拥传统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
历史传承与使命担当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不仅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更铸就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从井冈山会师到古田会议,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人民军队始终是党的忠诚卫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种历史传承在当代官兵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强军精武红四连"的转型发展正是新时代强军思想的生动实践。
98年的征程中,人民军队始终恪守初心使命。无论是长津湖战役的冰血鏖战,还是汶川地震的生死驰援,军旗所指即是人民所向。数据显示,仅某市驻地部队去年就投入兵力1.2万人次参与抢险救灾,建立扶贫点36个,援建希望小学7所。这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使命担当,构成了新时代军队建设的核心要义。
军民融合与共建共享
新时代的双拥工作已从传统慰问向深度共建转型。山东省提出的"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率100%"目标,体现了从政策层面对军民融合的战略布局。在教育领域,部队院校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医疗系统实现军地资源共享;科研机构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某部科研团队近三年转化科技成果32项,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这种融合既提升部队战斗力,又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智慧化转型为军民融合开辟新路径。某部医院引入5G远程诊疗系统,年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气象部队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预报。这些创新实践证明,科技赋能正在重塑军地协作模式,构建起"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融合格局。
强军实践与作风锤炼
实战化训练锻造新时代铁军。从朱日和沙场点兵到南海联合演训,部队始终保持"时刻准备着"的战备状态。某特战旅全年野外驻训达280天,创新战法36项,在最近跨区演习中取得7项突破性成果。这种训练强度折射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坚定追求,印证了习主席"加强实战化训练"的指示精神。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军人服务社"的标准化建设规范了基层管理,"阳光采购"制度压缩了军费开支弹性空间。某集团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官兵参与率达100%,整改作风问题127项。这些举措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传统焕发新的时代内涵。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人民军队正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变革。建议未来着力构建"智慧国防"体系,发展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完善"退役军人职业发展通道",让精兵强将在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续写荣光。正如老战士诗作所言:"虽已卸甲归田去,仍是军人铁脊梁",这种精神传承必将凝聚起实现强军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