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上寄追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句总让我想起每年这个特殊的日子。清晨,细雨绵绵,我和家人带着鲜花与纸钱,踏上了扫墓的路。山间的小径湿漉漉的,新绿的野草从石缝里钻出来,仿佛也在为逝去的亲人铺一条温暖的路。
来到爷爷的墓前,爸爸用锄头轻轻清理杂草,妈妈擦拭墓碑上的雨水。我蹲下身,将一束白菊放在碑前,花瓣上的水珠像眼泪般晶莹。奶奶点燃香烛,袅袅青烟飘向天空,她说:“这是给爷爷捎去的思念。”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合掌叩拜,脑海里浮现出爷爷教我放风筝的画面——那时的风也如今天这般温柔。
扫墓后,我们踏青下山。田野里油菜花开得金黄,远处的孩童牵着风筝奔跑,彩色的纸鸢在灰蒙蒙的天际格外鲜艳。妈妈告诉我,古人认为放风筝能带走晦气,祈求平安。我望着风筝,仿佛看见爷爷在天上微笑。
回家的路上,雨停了。我想,清明不仅是怀念的节日,更是生命的延续。那些关于爱与传承的故事,就像春天的种子,永远深埋心底,等待发芽。
写作思路参考
1. 引用诗句开篇:用经典诗词引出节日氛围,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2. 扫墓场景描写:通过清理墓碑、献花、烧纸钱等细节,体现对亲人的追思,可加入家族互动。
3. 自然与习俗结合:穿插踏青、放风筝等清明活动,丰富文章层次。
4. 情感升华:结尾由哀思转为对生命和亲情的感悟,呼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