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创先争优"活动正成为激发组织活力、提升工作效能的重要引擎。这项以目标引领为导向、以创新突破为路径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提升的实践机制,为破解发展难题、培育竞争优势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从浙江"红色领航"工程到江苏"对标创优"行动,各地实践不断证明,科学设计的创先争优体系能够有效激活组织的内生动力。
价值引领:锚定发展方向
创先争优活动的根本价值在于构建共同愿景。通过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奋斗目标,既避免好高骛远的形式主义,又防止裹足不前的保守倾向。安徽省在"争先进位"行动中,建立"三清单两机制",将战略规划细化为可量化的200项具体指标,使每个单位都能找到发力点。
价值认同需要持续的文化浸润。广东省创新开展"书记项目"评选,通过基层党组织的生动实践案例,形成示范效应。数据显示,该省党员干部对创优目标的理解度从活动初期的68%提升至95%,充分说明价值内化对行为改变的决定性作用。
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活动成效的关键保障。江苏省建立的"四维考核"模型,将党建成效、发展实绩、群众满意度、创新突破等要素赋予动态权重,避免考核"一刀切"。这种差异化激励机制使苏南地区涌现出32个全国百强镇,苏北地区培育出18个特色产业基地。
数字化转型为机制创新注入新动能。浙江省开发的"创优云平台"实现任务派发、进度跟踪、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线上管理,将基层填报材料量减少60%。数字留痕技术既确保过程透明,又为后续的复盘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形成管理闭环。
实践突破:破解发展难题
创先争优活动在破解改革深水区难题中展现独特价值。深圳市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成功攻克5G基站能耗管理等12项技术瓶颈。这种目标导向的攻关模式,将分散的创新资源整合为协同作战的攻坚力量,平均研发周期缩短40%。
在基层治理领域,成都市建立的"红黄旗"评比制度,将背街小巷整治等民生工程转化为可视化竞赛指标。活动开展两年来,群众投诉量下降57%,12345热线满意度提升21个百分点,充分证明目标管理对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效应。
长效发展:构建生态体系
制度保障是活动持续深化的基础。山东省出台的《创先争优常态化实施办法》,明确三年规划周期与年度行动计划的有效衔接。通过建立"目标生成—过程管控—绩效评估—改进提升"的完整链条,避免运动式推进带来的资源浪费。
人才培育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要素。中央党校的跟踪研究显示,参与创优项目的干部在系统思维、创新意识、执行能力等维度得分高出对照组28个百分点。这种能力提升的溢出效应,为组织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本。
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化实践,本质上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探索。当目标管理遇上数字化转型,当竞争机制融入协同发展,这种新型管理模式正在重塑组织行为逻辑。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向:如何构建更智能的动态监测系统,怎样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以及如何提升基层干部的参与获得感。唯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使创先争优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永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