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是中国古代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以下是故事梗概:
战国时期,一位楚国人乘船渡江时,随身携带的宝剑不慎落入江中。他立刻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位置。”待船靠岸后,他按照刻下的记号跳入水中寻找宝剑,却一无所获。旁人纷纷笑他愚钝,因为船已移动,而剑沉入水底后不会随船行进,刻舟求剑的行为注定徒劳无功。
出处及寓意
1. 出自典籍
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察今》,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的杂家著作。书中通过这则寓言讽刺了拘泥成法、不知变通的行为。
2. 核心寓意
成语运用
该成语多作贬义,用于形容固执迂腐、不知变通的行为。例如:
“刻舟求剑”以生动的故事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至今仍被广泛引用,警示人们要与时俱进、灵活应对变化。其出处《吕氏春秋·察今》也因这类寓言而成为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