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关键
1. 核心矛盾: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普及是否导致人类问题的减少?需辨析“问题”的内涵(知识性/创新性/社会性等)。
2. 思辨角度:
技术便捷性与思维惰性:AI解决表层问题,但可能削弱深度思考能力。
问题迭代性:旧问题解决后,新问题(如、创新)涌现。
人的主体性:技术是工具,提问与探索的主动权仍在人类。
参考立意与标题

正向肯定:
《答案易得,问海无涯》:技术加速答案获取,但人类探索的边界不断扩展。
《智能为翼,问题为帆》:AI助力人类突破认知局限,激发更高层次发问。
辩证批判:
《莫让答案遮蔽提问的星光》:警惕技术依赖导致思维固化,强调独立提问的价值。
《AI时代,问题需“智解”》:技术解决效率问题,但复杂问题仍需人文智慧。
结构示例(以辩证视角为例)
标题:技术解问易,人类提问难
1. 引论:从ChatGPT快速答疑的现象切入,提出疑问——“答案易得是否意味着问题减少?”。
2. 本论:
分论点1:技术解决已知问题,但人类求知欲推动问题边界扩展(例:玉兔探月后对宇宙暗物质的追问)。
分论点2:AI无法替代人类提出价值判断与难题(例:基因编辑的争议、AI创作版权归属)。
分论点3:过度依赖技术导致提问能力退化(例:学生用搜题软件应付作业,丧失独立思考)。
3. 结论:呼吁以技术为梯,以提问为灯,探索更广阔的认知疆域。
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与备考建议
命题趋势分析

1. 核心主题预测:
科技与人文:AI、元宇宙虚实关系、脑机接口的哲学争议(需结合海德格尔“技术批判”理论)。
生态文明:碳中和实践、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引用敦煌数字藏经洞案例)。
文化创新:非遗活化、国潮文化(如三星堆考古与文创结合)。
青年成长:Z世代价值观、内卷与自我调适(可关联存在主义哲学)。
2. 能力考查重点:
思辨深度:强调对立概念的统一性(如“自由与责任”“传统与创新”)。
现实关怀:乡村振兴、数字鸿沟等社会议题的解决路径。
跨学科融合:引用科学史(如量子计算突破)或艺术案例(如《哪吒》电影现象)增强说服力。
高分备考策略
1. 素材积累:
科技类:DeepSeek模型的技术突破、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寄语。
文化类:《兰亭集序》3D复原、乡土文学复兴(如《平原上的摩西》)。
哲学类:引用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解读信息茧房。
2. 结构优化:
议论文框架:
引论:用设问/热点事件切入(例:“Sora模型问世后,人类创作是否终结?”)。
本论:分“现象—本质—方法”三层,结合正反案例(如AI绘画的辅助性与原创性争议)。
记叙文技巧:场景化描写(如“外婆用抖音直播非遗竹编”),情感留白。
3. 语言提升:
善用比喻:如“文明如长河,传统与创新是它的双桨”。
避免口语化:用“赓续”替代“继续”,用“赋能”替代“帮助”。
考场应急锦囊
审题卡壳时:圈出材料动词(如“比较”“权衡”),明确任务类型(议论文/倡议书)。
时间不足时:用“首先/进一步/总之”快速搭建结构,确保首尾完整。
总结:2024年作文强调技术与人性的辩证关系,2025年预测则需关注科技、文化创新等前沿议题。备考需兼顾素材深度与思维广度,以“现象—本质—价值”模型构建论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