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翻译
原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
任凭西邻妇人在堂前打枣,她本是无食无儿的孤苦老妇。
若非穷困至极怎会如此?正因她心怀畏惧,更应待她亲近。
她提防你这远客虽显多虑,但你插上篱笆却显得过分认真。
她诉尽苛税之痛已一贫如洗,念及战乱时局,我泪水沾满衣襟。
注释解析
1. 呈:
尊敬的说法。此前杜甫已写《简吴郎司法》,此诗为第二封,故称“又呈”。吴郎为杜甫亲戚,杜甫将草堂让与他居住后,吴郎插篱护枣,引发此诗劝诫。
2. 扑枣:
击落枣子。用“扑”而不用“打”,因入声字“扑”更贴合沉痛情调。
3. 不为困穷宁有此:
“宁”即“岂、难道”。此句意为:若非因穷困,怎会做此无奈之举?
4. 转须亲:
妇人因恐惧而警惕,诗人劝吴郎应更显亲善,使其安心。
5. 征求:
指官府横征暴敛,导致妇人“贫到骨”(赤贫至极)。
6. 戎马:
代指战乱。杜甫由妇人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局,悲从中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漂泊至夔州时。他将瀼西草堂让与吴姓亲戚后,吴郎在枣树旁插篱,阻止邻家寡妇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遂以诗代信,委婉劝解吴郎,并借此事表达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及对战乱的忧思。
诗歌特色
1. 语言质朴,情感深沉:
全诗如家常对话,却饱含对贫苦百姓的关怀,如“无食无儿一妇人”直白刻画孤苦形象,引发同情。
2. 委婉劝诫,层层递进:
前四句以自身经历感化吴郎,后四句由妇人苦难延伸至社会根源(赋税、战乱),展现诗人“忧黎元”的博大胸怀。
3. 虚实结合,以小见大:
从“扑枣”小事切入,揭露战乱与苛政对百姓的摧残,体现杜诗“诗史”特质。
名句赏析
由个体苦难升华至家国忧思,泪水中既有对妇人的悲悯,更含对战乱不息的痛心,堪称全诗思想高峰。
此诗展现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仁者情怀,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语言的真挚,更在于将个人遭遇与时代命运紧密联结,成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