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各具特色的民居”及“走近传统民居”教学设计的整合方案,结合了多篇优质教案的核心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评价与拓展等模块,注重文化理解与实践结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客家土楼、傣家竹楼、北京四合院等民居的独特造型、材料及文化内涵。
掌握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分析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人文传统的关系。
通过绘画、泥塑等形式表现家乡民居的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如北京四合院与福建土楼),探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开展小组合作,完成民居特征表格整理,培养信息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传统民居中“天人合一”的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关注民居保护,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民居的造型特色(如土楼的防御性、四合院的私密性)及其与地理、文化的联系。
难点:理解民居中“功能与形式统一”的设计智慧,并迁移到现代建筑思考。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展示各地民居图片(如蒙古包、土楼、四合院),提问:“这些房子为什么形态各异?”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跨学科链接: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特点。
2. 文本研读,探究特色
任务一: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对比
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填写表格对比建筑成因、材料、结构及文化特征。
关键句分析:
“土楼围成圆形按八卦布局排列”——理解传统文化象征(如吉祥、防御)。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分析傣族竹楼防潮、通风的实用性。
任务二:说明方法探究
找出文中列数字、打比方的例句(如“墙厚1米,高15米以上”“如橘瓣状排列”),讨论其表达效果。
3. 艺术实践,创意表达
活动一:绘制民居结构图
选择一种民居,绘制平面图并标注特色细节(如土楼的夯土墙、四合院的影壁)。
活动二:泥塑制作
用泥板、泥条等技法表现家乡老房子的造型特点,注重材料与结构的还原。
4. 文化拓展,思辨传承
讨论:
传统民居的智慧对现代建筑有何启示?(如绿色建筑、社区规划)。
如何平衡民居保护与现代化发展?引入法律知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四、评价与作业
1. 课堂评价:
小组汇报民居对比表格,师生共同点评信息完整性与分析深度。
展示泥塑作品,学生互评造型准确性与创意表达。
2. 课后作业:
基础:撰写短文介绍一种民居,运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
拓展:调研家乡传统民居,设计“未来民居改造方案”,融入传统元素与现代需求。
五、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1. 客家土楼:圆形防御·聚族而居
2. 傣家竹楼:傍水而建·通风防潮
3. 北京四合院:方正布局·礼制文化
智慧核心: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民居纪录片片段(如福建土楼建造过程)。
实物:传统建筑模型、泥塑工具、地方民居摄影集。
通过此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民居知识,还能通过实践深化文化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